汽车ABS技术发展与展望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规划中把ABS技术开发应用列为第一条。ABS作为现代汽车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汽车安全行驶系统已经成为汽车向电子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防抱制动系统是汽车安全行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轿车、豪华客车、大吨位货车的标准装备。 ABS的作用
ABS可在汽车制动时根据车轮的运动养成自动调节车轮的制动压力,防止车轮抱死,其实质就是使传统的制动过程变为瞬间的控制过程,即在制动时使车轮与地面达到“抱而不死,死而不抱”的状态,其目的是使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最大,同时又可以避免后轮侧滑和前轮丧失转向能力,以使汽车取得最佳的制动效能。因此,ABS具有以下优点: 缩短制动距离。ABS能保证汽车在雨后、冰雪及泥泞路面上获得较高的制动效能,防止汽车侧滑甩尾(松散的沙土和积雪很深的路面除外); 保持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保持汽车制动时的转向稳定性;
减少汽车制动时轮胎的磨损。ABS能防止轮胎在制动过程中产生剧烈的拖痕,提高轮胎使用寿命;
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强度(特别是汽车制动时的紧张情绪)。
鉴于防抱制动系统(ABS)具有如上的优越性,所以该系统的装车率逐年上升。
ABS的发展历史
ABS技术是英国人霍纳摩尔1920年研制发明并申请专利,早在20世纪30年代,ABS就已经在铁路机车的制动系统中应用,目的是防止车化在制动过程中抱死,导致车轮与钢轨局部急剧摩擦而过早损坏。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取得了ABS专利权。它是由装在车轮上的电磁式转速传感器和控制液压的电磁阀组成,使用开关方法对制动压力进行控制。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为了缩短飞机着陆时的滑行距离、防止车轮在制动时跑偏、甩尾和轮胎剧烈磨耗,飞机制动系统开始采用ABS,并很快成为飞机的标准装备。20世纪50年代防抱制动系统开始应用于汽车工业。1951年Goodyear航空公司装于载重车上;195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林肯车上装用法国航空公司的ABS装置。
1978年ABS系统有了突破性发展。博世公司与奔驰公司合作研制出三通道四轮带有数字式控制器的ABS系统,并批量装于奔驰轿车上。由于微处理器的引入,使ABS系统开始具有了智能,从而奠定了ABS系统的基础和基本模式。
1981年德国的威伯科(WABCO)公司与奔驰公司在载重车上装用了数字式ABS系统。ABS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借助于电子控制技术的进步,ABS的更为灵敏、成本更低、安装更方便、价格也更易被中小型家用轿车所接受。这期间较为典型的ABS装置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