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影响学生心智模式,改善社会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3 5:19: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影响学生心智模式,改善社会课堂教学

作者:王启文

来源:《新世纪教育导刊》2013年第09期

【摘要】所谓心智模式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心理、思维方式诸方面比较趋于定型化,并且外显为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如何认知周围的世界,是心智模式影响到我们对所见事物的理解,是心智模式改变着我们的心态。一个人学习上的成功与否,不仅靠勤奋与能力,还与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密切相关。心智模式上的误区往往是学习进程中的障碍。所以,发现心智模式上的误区并予以改善,对提高学习效率极为重要。在我们日常的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个话题很有必要。

【关键词】学生;心智模式;改善;社会;课堂教学

有这样一则寓言:两只蜗牛刚刚过了桥,突然听见背后一声巨响。它们回过头一看,只见桥已坍塌。“啊呀!我们险些送命。”“一点也不错,幸亏我们爬得快。”

为什么两个人在观察了同一事件后,对事件的描述不一致,注意到的细节不一致,采取的决策不一致,最后的行动也不一致?——因为心智模式不同 1 认识心智模式

一位日本的心理学大师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心理变,态度亦变;态度变,行为亦变;行为变,习惯亦变;习惯变,人格亦变;人格变,命运亦变”。意大利诗人但丁则曾云:“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推动世界进步的主要是思想。思想观念是在一定的心智模式下形成的”。这与我国儒家创始人孔子推崇的“每日三省吾身”是何等的如出一辙,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中外文化的共性何其多。是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如何认知周围的世界,是心智模式影响到我们对所见事物的理解,是心智模式改变着我们的心态。何为心智模式?这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人们长期记忆中隐含着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是思想的定式反映。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实际上是指人们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心态。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环境、教育、经历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套思维、行为的模式。是一个人在思想、心理、思维方式诸方面比较趋于定型化,并且外显为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认知世界,也影响我们的行为。不同的心智模式,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心智模式是由于个人经历、工作经验、知识素养、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较为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一旦形成,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某个固定的角度去认识、思考问题,并用习惯的方式予以解决。通常,我们察觉不到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例如,对于脸上经常挂着微笑的人,我们可能认为他乐观豁达;对于个性特立独行的人,我们可能觉得他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这就是我们在“心智模式”影响下所作的判断。总之,是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如何认知周围的世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心智模式影响到我们对所见事物的理解。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蕴藏着巨大的感召力。

因为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所以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也不相同。拥有较佳的心智模式,较易顺应环境的改变。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好,说明他心中的图像清晰、准确,因此认识客观事物就正确,他就容易成功,反之就可能失败。因为我们一直未觉察自己的心智模式,所以这些模式一直未受到检视。因为未受到检视,这些模式也就一直没有改变。但是,世界却在改变。由此可见,改善心智模式是何等重要!此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也!

改善心智模式这一说法来源于商业管理界,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博士提出的“五项修炼”中的第二项修炼。他认为“心智模式”根植于我们的心中,影响我们自我的认识,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也影响我们的决策。一个人学习上的成功与否,不仅靠勤奋与能力,还与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密切相关。心智模式上的误区往往是学习进程中的障碍。所以,发现心智模式上的误区并予以改善,对提高学习效率极为重要。 我们常感叹学生的“觉醒”滞后于教学。每年中考后失意考生的失落、怅然、眼泪对其自身下一步的成长而言,是一次巨大的觉醒(绝大多数情况如此,当然也会有死不悔改的学生)。当其进入未必理想的高一级学校,其心智模式也有一定改善,开始发愤苦读,直至成才。所以,当我们意识到心智模式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后,可以提前改善和影响学生的心智模式,让学生的“觉悟期”提前,从而改进历史与社会教学。 2 影响学生心智模式,改善社会课堂教学

心态决定一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不同。很小的差异就是你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不同就是成功与失败。那么,如何影响学生心智模式,改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呢? 2.1 永保兴趣、梦想、执著与专注:

改变传统心智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求人在工作、生活中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对新鲜事务保持浓厚的兴趣,不断做梦。这种好奇心和梦境能够使人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品质,维持强势的内控能力,并发展出一种反常规的心智模式。1970年代,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对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有着一种超强的梦想和追求。他的执著和直觉让他毅然离开哈佛大学而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为今天的技术巨人和世界首富。苹果计算机的乔布斯对创新的专注和执著,同样使他能够在20年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人格特性和心智模式,在个人职业生涯曲折而坎坷的经历中,专注于不断创新,把苹果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每一次危机都变成了商机、利润和美誉。在历史与社会学习中,我们的学生同样需要这种兴趣、梦想、执著与专注来维系良好的学习效果。 2.2 给自己正确定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远大的人生目标与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动力。但现实社会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终究属于“平凡”之列。当然,平凡的人生也蕴含着崇高的生命意义及闪光点。问题在于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以及班级群体,孤立地判断自己的能力并对自己的人生及学习目标盲目定位。因为许多学习者的过度焦虑往往是由于盲目追求过高的人生与学习目标而且害怕失败造成的。学习者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步追赶”为原则,选择班级群体中的合理参照点,拟定自己学习追赶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当预定目标达到后可拟定新的追赶目标,不断前进。过高的目标定位在学习及思维方式上会造成另一个误区,即忽视基础,爱做难题与偏题,美其名曰“提高思维能力”。结果考试中不但不该丢分的基础题拿不到应有的分数,而且难题也未必能如意拿到。事实上万丈高楼平地起,难题本身就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受时局影响,历史与社会的中考范围几乎每年都在变化,故一定要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2.3 “亲其师,信其道”并有效地表达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会遇到心情不舒畅,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学会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能够“有效地”表达,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才会有更多的朋友和伙伴,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理解与信任。幸运的学习者往往是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老师,因而“亲其师,信其道”,对其所教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投入较多的精力,并因此该学科取得较好的成绩。在现实学校生活中,学生编班与任课教师安排是由学校安排的,学习者的可选择性并不大。有些学习者往往对风格不同的老师采取消极态度,或者改自学为主要学习方式。但教育研究的结果表明:上课认真听讲比自我阅读的效果要好。其实,只要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大多数都有其优点,最起码他是学习的先行组织者,其备课与讲课的过程已对知识进行了梳理、重组、精选、加工,这种经验是初学者不具备的。因此,要学会发现每位老师的优点,集中精力听课,主动与老师沟通并提出教学建议,逐渐适应并喜欢自己的各科老师。从许多中考失利的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往往是某学科成绩偏低,拖了总分的后腿,可能原本就不大喜欢该学科老师。要知道,欣赏自己的老师,最终最大的受益者恰恰就是学习者。

自我阅读当然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尤其象历史与社会这样的文科学习。课前预习能初步熟悉教材,带着问题去听课,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仍要注意的是,预习也可能使学习者在上课时感到老师讲的知识大概都知道而导致听课注意力不集中,预习中可能形成的偏差与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甚至出现“夹生饭”的现象,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老师讲课与学生自学的思维角度、方式及层次面不同,但具有互补性。因此,喜欢自己的老师,正确把握自学与听课的关系才能取得“双赢”。 2.4 协调、落实自己的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并予以落实的益处在于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减少无效劳动。有些学习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离开老师另搞一套,或有计划但不落实。笔者认为学习计划与时间安排要与课程进程、教师计划、上课时间相协调,包括各学科的预习、复习、作业的进度与时间安排等。对于大多数学习者而言,“超前学习”要适当,并考虑“少吃多餐”的策略。研究的结果表明:复习记忆的效果与学习开始及最后学习二者之间的时间间隔成反比;已读过几遍的材料,只需要

影响学生心智模式,改善社会课堂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9mxi7fenr79c964hv3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