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 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 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渊明其人及其文。 2. 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word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 他曾为世人描绘了 “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的世外桃源 , 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的乡村美景 ?? 他的名字是 ?(渊明 ,由上可 知 , 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 , 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 <归园田居 >其一》。
二、作者简介
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 (因作《五 柳先生传》 ,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 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 败,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 从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 41岁,直到他 63岁去世,终老乡村。
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 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 405年,渊明在泽 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 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
.word版.
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 访故旧、 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 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 j ī荫后檐 y ìn 暧暧ài 墟 x ū吠 f èi 桑颠 di ān 樊笼 f án
二、 整体把握诗歌容 1、听名家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 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word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