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p158-159)
(1)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2)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 (3)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景性 (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五、论述题(16分)
33、我国对教材管理政策做了哪些改革?(p148-152)
针对教材管理制度,我国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改革编审制度
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教材的初审与试验、教材的审定作出明确规定。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特别是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
2、改革教材出版发行制度
教材出版和发行将采取公开竞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范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机制。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实现教材出版发行渠道的多元化。
3、加强对教辅材料的管理
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提出禁止将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4、降低教材价格 5、教材版本多样化
6、国家规定印刷质量标准 7、贫困地区将免费使用教科书
模拟试题(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四川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选(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 B )1 A、《学记》 B、唐朝 C、宋朝 D、清末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 D )20
A、实现“三个面向” B、实践“三个代表” C、促进国家发展 D、推行素质教育 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 C ) 38
A、综合课程 B、显形课程 C、 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 B )101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自主学习 D、学校学习
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 A )62
A、课程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课程宗旨
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 B )67 A、操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 D )131
A、学科性质 B、教学的组织形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 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 ( B )85
A、实用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 A )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 )98
A、 教育自身地需求 B、国家大力的倡导 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 D、教师的自觉行动
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 A )129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 B )100
A、发展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合作性学习
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 D )157
A、目标取向 B、方法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14、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 ( C )202
9
A、五十年代所采用的苏联课程管理模式
B、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 C、1996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D、1996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5、在档案袋评价的几种不同类型中,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是 ( D )161 A、展示型 B、文件型 C、课堂型 D、理想型
16、校本研究伴随着英美国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兴起于20世纪的 ( B )262 A、五十年代 B、六十年代 C、七十年代 D、八十年代
1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颁布( C )141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18、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 A )263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专业引领 D、申请获得教育科研项目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9、在当前,我国课程方案的组成部分包括了 ( BCE )5
A、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D、课程规格 E、教科书 20、教材作为一定学科的载体,它所具有的基本特质是 ( AE )129
A、典型性 B、科学性 C、实用性 D、发展性 E、具体性 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 ( BCDE )42 A、教育实验实习 B、信息技术教育 C、研究性学习 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E、劳动与技术教育
22、一个人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 ( BD )97
A、学习动机 B、学习策略 C、学习习惯 D、学习倾向性 E、学习途径 23、在档案袋评价中,理想型档案袋的构成部分主要有 ( BCE )161 A、作品意义的说明 B、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 C、系列作品 D、作品效果的说明 E、学生的反省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4、课程基本功能 答:书上找不到答案。 25、活动类型校本课程
答:活动类校本课程是指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26、基础学力
答:一般地是指各种学习的基础的阅读、书写、计算能力等学习最低限度应掌握的能力。 27、地方课程
答: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28、教科书评价的知识维度
答:即教科书以什么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去概括人类的知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9、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集中体现,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环节。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为:
1、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2、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3、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
4、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30、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
答:1、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注意学习方式的改变。 2、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3、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在承认学生智力多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 4、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共享学习经验。 31、同以前的学科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优越性?
答: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2、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10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32、自主学习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谁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33、谈谈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
答: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五、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4、结合教学实际及你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分析当前新课程改革应该要实现的培养目标。
答: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培养目标都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这一培养目标也是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基础教育担负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因此课程改革应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中心。 35、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有哪几个基本途径? 答: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有: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现实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 3、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须剧本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4、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模拟试题(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 C )
A.赫尔巴特 B.亚里士多德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 D ) A.内容要充实 B.方法要现代 C.对象要明确 D.结构要合理 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 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 B )
A.可评估性 B.可理解性 C.可完成性 D.可伸缩性 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 A )
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 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 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 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
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样的课 程目标叫做( B )
A.行为目标 B.展开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验证性目标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 C )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 B ) 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三年级 C.高中二年级 D.高中毕业
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 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 B )
A.50年代初 B.70年代初 C.80年代初 D.90年代初
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 练习”的教材,叫做( D )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1
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 D )
A.学习目标 B.学习方法 C.学习计划 D.学习倾向性 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 D )
A.知识中心式教材 B.社会中心式教材 C.生活中心式教材 D.人本中心式教材 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 A )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
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 A ) 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 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 D )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 B ) A.校本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学科课程
16.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经历着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此时,他正处教 师专业发展的( B )
A.虚拟关注期 B.求生关注期 C.任务关注期 D.自我更新关注期 17.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第三步骤是( A )
A.资源评估 B.需求分析 C.明确理念 D.优势评价 18.传统的学习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过分地突出和强调了( C ) A.传授学习 B.发现学习 C.他主性学习 D.机械性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9.根据《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观点,课程的各个组成成分包括了( ABCDE )
A.对学生和社会的假设 B.宗旨与目标 C.内容及其选择 D.执行的模式 E.评价
20.教材编制的基本原理包括( ABCDE )
A.社会发展原理 B.面向全体学生原理 C.教材心理化原理 D.统整性原理 E.衔接性原理
21.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性学习。而与自主性学习相对的,则是( ADE )
A.被动学习 B.接受学习 C.强迫学习 D.机械学习 E.他主性学习 22.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校本研究”中,研究的主体是( BC ) A.上级教研部门 B.校长 C.教师 D.学生 E.学生家长
23.有的学者按照课程的类型来分类,将校本课程所开发的内容分成了哪几类?( ABC ) A.学科类校本课程 B.活动类校本课程 C.探究类课程 D.知识类校本课程 E.能力类校本课程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4.广义的课程
答: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25.学习方式
答: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中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26.课程的统整性
答: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的发生。
27.表现性评价
答: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学生完成特定的外部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法。它是针对传统的纸笔测验而出现的,相对于传统的测验方式,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自己创造出问 题的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展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从规定好的选项中选择出自 己的答案。 28.课程内容
答: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9.课程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起什么作用? 答: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