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心理学期末复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8 21:32: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与教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1. 2. 3. 4. 5. 6. 7.

单选5分 填空12分

名词解释15分 简答题15分

根据俗语说心理学知识9分 分析说明题14分 论述题20分

知识要点:

第一、二章

1、1879年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 2、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

3、注意不属于单独的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注意是与心理活动相伴发生的心理过程。

4、科学心理观: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5、“功成业就使人欣慰,失败挫折令人烦恼”是情感过程。 “知之深,爱之切”说明认识对情感的影响。

6、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

7、所谓测验法就是运用测量工具来衡量心理行为特性的方法。

8、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条件是:无关的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第三章

1、注意的定义及两个特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它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集中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抑制。 2、什么是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目的、有意识地及时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它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3、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

同时做两件事,其中一件必须是已达到熟练程度的“自动化”,它不需要意识的控

制,另一件“审慎加工”则需要意识的控制。 (2)同时进行的几中活动之间形成了动作系统。

(3)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

把注意力分配在集中动作技能上较容易,而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到几种智力活动上就

较困难。

老师上课讲的为: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的,其它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4、产生无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态度

个体的需要和兴趣 情绪与精神状态 期待 5、分心的避免与控制

(1)创造良好的心理和环境气氛。 (2)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素养 (3)控制分心的措施

超前控制、信号控制、邻近控制、提问控制、表扬(批评)控制、偶发事件的处理 6、无意注意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优化教学环境。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学方式多样化) (4)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7、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特性是注意的分散。 8、注意的范围的定义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指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第四章

1、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理解性的定义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称为知觉的理解性。“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是知觉的理解性。 3、“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是(嗅觉)感觉适应现象。 4、什么事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指个体根据自己、他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如言语、表情、姿态等)来认识自己或他人的社会地位、身份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的知觉。

5、感觉“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是形重错觉;有时因心情、兴趣不同而觉得“光阴似箭,度日如年”是时间错觉。 6、认为好的学生“一俊遮百丑”;认为差的学生“一坏百坏”“一无是处”是晕轮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 7、什么是观察?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1) 不断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具体观察步骤。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 要教育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只是准备。

(4) 要教给学生多种观察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

(5)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 8、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

知觉的选择性也称为知觉的对象性,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知觉的这种特性即为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越容易区分出来。

(2) 对象的动静状态。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越易被知觉为对象。

(3) 人的主观状态。符合人们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的事物更易成为人们的知

觉对象。

(4) 对象的特点。 9、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感觉与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它们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

第五章

1、记忆的定义以及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2、什么是再认?什么是回忆?

再认是指曾经感知过的食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辨认出来。

重现又称再现、回忆,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仍然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

3、按记忆的内容,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对自己刚考上大学时的激动、兴奋心情的回忆,想起自己被误解、受委屈时的沮丧、气愤情绪等,都属于情绪记忆。

4、按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5、什么是遗忘?

遗忘是指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6、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提高记忆?

(1)及时复习。 (2)复习要适量。 (3)适度的超额复习。

(4)分配复习。 (5)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 (6)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 (7)要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多通道协同记忆。 “熟能生巧”、“温故知新”说明复习的重要性。

第六章

1、思维的定义及两个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两个特点:

(1) 概括性:是指思维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将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和

规律性联系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

(2) 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地,而是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思维的概括性。 2、什么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亦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

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思维的灵活性。

4、在有意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建筑工人看见图纸想到新建筑的形象,读小说想到相关情景都是再造想象。 5、什么是创造思维以及创造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是指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并具有社会价值意义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2)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 (3) 培养学生多种思维形式。

(4) 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优良的个性品质。 (6) 几种常见创造性思维训练法:

A、头脑风暴

B、吉尔福德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法

拓宽问题 分解问题 常打问号 快速联想与中止评判 延长努力 列举属性 形成联系 尝试灵感 6、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梦是无意想象,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

第七章

1、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指人根据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

2、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指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发的急促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喜怒哀乐、“人逢喜事精神爽”“惊弓之鸟”是心境。 激情的特点:强烈、短暂、爆发式

情绪的外在表现是表情,表情包括言语、面目、体态。 3、中等强度的动机工作效率最佳。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式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5、情商的定义

情绪的控制、人际关系的运作、团队的合作的能力。

6、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搜索更多关于: 心理学期末复习 的文档
心理学期末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9z821e7691is530734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