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修辞,美在其中
在接触汉语修辞学之前,我对修辞的理解甚是狭隘,单纯的将“比喻”、“拟人”、等修辞格理解为修辞,从来不知道修辞还分为: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句法修辞等。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自己就像井底之蛙,还不能从传统的“桎梏”中跳出来,真正体会汉语修辞的博大精深。后来,在逐渐的学习中掌握了修辞学的一些基本要领,对各方面的修辞也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在整个学习中,我觉得个人对语音修辞有一定的偏好,对它的心得体会也较深。在接触汉语修辞之后,才恍然明白,小时候的儿歌和顺口溜总是那么容易记住的原因:除了小孩记忆力比较好之外,它里面还暗含了非常丰富的语言修辞成分。易诵读,也易记忆。
从小时候的牙牙学语,到现在对语言的熟练运用,这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我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也越来越强。随之,对声音的操控也更得心应手。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各种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中国古代学着就非常重视语音美。宋代学者朱熹就曾说:“韩退之,苏作文,只是学古人声响,尽一生死力为之,必成而后止。”(《朱子语类》三十一卷)。
我认为语音的美可以直接归功于语音的修辞。不加任何修饰的语音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寡然无味。在交际中如果要“动之以情”,就必须得充分运用语音修辞。当然这里的“动之以情”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情感,更多的是指心与心的共鸣。达到了心与心的共鸣,那么情感的交流就容易多了。所以,在日常的交际中,采用具有美感的语音修辞对我们的话语进行修饰是非常有必要的。
语音修辞的美感体现在诸多方面,不一一列举,我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材积累都很有限,所以,就只能删繁就简,仅从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心得体会。
1、 语音修辞的音律美。
音律美是语音修辞美感重要且常见的表现。它主要依靠双声、叠韵和叠音来表现。 双声和叠韵是汉语语音表达上独有的形式。利用双声和叠韵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是汉语传统的语言修辞手段。双声叠韵词最早出现在连绵词当中。连绵词是古人为了追求语言美而创造的双音节单纯词。它们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在双音节音部中存在着声韵律,使声母和韵母的组合产生了音韵对立的统一的节奏周期。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发音部位一致,读来自然顺口,流畅动听;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声音特别响亮,铿锵悦耳。双声、叠韵的恰当运用,可以形成声韵回环的音律美,可以使语音本身具有协调美和音律美,增强语音的表达效果。
在汉语中,双声、叠韵的双音词随处可见。最熟悉,也最具体现性的当属《诗经》里面的篇章。
如有名的《关雎》中的“窈窕”是叠韵词,“参差”是双声词,“辗转”既是双声词有是叠韵词。在加上诗歌平仄、押韵等特点,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动听悦耳。双声、叠韵在人名中也十分常见。如果说名字中的音节之间不同声母、韵母的搭配具有参差美,那么,双声叠韵则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和谐美,音律美。
叠音也是汉语中一种富有特色的语音修辞。它利用汉语音节的特点,通过声音的复叠,加重形象的摹拟,使繁复的感情与语气得以确切的表达。恰当的运用叠音不仅可以增强语句的声律美,还能够增强语言的描绘力和形象性,有时还具有加强文字抒情色彩的修辞作用,同时采用叠音词还是人容易读,容易记。
说到叠音,就不得不提叠音使用的典范,李清照的《声声慢》前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连用七个叠音词,正好形象生动,淋漓尽致的点名了此人当
1
时的寂寞、凄凉、孤苦的心情。同样在《诗经》中,叠音词的运用也非常普遍。例如:《桃夭》里面的:“夭夭”、“灼灼”、“蓁蓁”,《采薇》里面的:“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中的“依依”、“菲菲”,都是叠音词。除此之外,《诗经》里面的叠音词还很多,这些叠音词的运用形象生动,具有很好地的传情达意的效果。
在我们的重庆方言中,叠音词的运用也很多。如:我在家时有时候补小心做了一件错事,父亲就会说:你个“蠢宝宝”或是“傻(ha)宝宝”,这里父亲不是责怪我,而是表现出的一种慈爱。再如:大人对很小的孩子说话也很讲究,例如我们成年人一般说“花”、“树”,但对很小的孩子就会说:“花花”、“树树”。有时候既使不符合语法或是逻辑也一样。这些叠音词的运用,具有音律美,小孩听起来舒服,也容易记住。
这里又得提到人名,因为人名中的叠音词是在常见不过了。例如:“莹莹”、“莉莉”、“美美”等人名随处可闻。有时候这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字的叠音,只是这样叫着更亲切,更悦耳。又如:韩寒《1988》(副标题: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里面的女主人公“娜娜”在以前叫姗姗或者其他。(均问艺名)。这些名字都是叠音词,具有美感,好记。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叠音词的运用十分普遍,这与它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音律美是分不开的。(由于我比较喜欢叠音这一修辞,所以多谈了一点。)
2、 语音修辞的节奏美
节奏是语音的脉搏,是形成语音修辞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苏.奥夫相尼科夫拉姆内依认为:“说话的艺术表现力和音乐性取决于节奏的特点。”因此,对于语音节奏对于语音修辞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语音修辞的节奏美也体现在多个方面,这里仅仅从:押韵,平仄,长短句等方面说明。 押韵是语音修辞节奏美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人们常用的语音修辞手段。它是有声韵异同对立统一产生的往复型节奏群。凡押韵的句式,可以使第一个韵唤起对再次出现的韵的期待和悬念,再次出现的韵又唤起对前一个韵的回忆。这就不单出现了语音上的周期性变化,也产生了感情上的联系和呼应。诗词歌赋的押韵是毋庸置疑的,除外,在群众口语流传下来的谚语、俗语及民谣中,押韵也比比皆是。如:在我家乡人去世之后有唱孝歌(一种山歌的形式)的习俗,开场白叫做“说歌头”,我记得其中两句是“歌头歌头,说起歌头你莫忧愁”,这里的“头”和“愁”就押韵。说起来或者唱起来,比较顺口,且很有节奏。
语调的平仄是汉语语音修辞的一大特色。平仄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它给人一种抑扬顿挫之感,尽收声韵和谐之美,具有极强的节奏感。诗词歌赋最讲求平仄,除外散文口语也都讲求平仄。包括刘勰《文心雕龙》里面的批评语都很讲究平仄,而且这是《文心雕龙》的一大特色。《文心雕龙》大都是有四字和六字构成的声调结构。不管是四字还是六字,它都很讲求平仄。从传统的汉语诗律学上说, 平仄的格式就是汉语诗的节奏。刘勰在《声律》篇里说: “凡声有飞沈, ??沈则响发而断, 飞则声 不还。”此处的“飞”比喻宫商响高, 意即平声; “沈”比喻徵羽声下, 意即仄声。黄侃先生释此句说: “飞谓平清, 沈谓仄浊。??一句纯用仄浊, 或一句纯用平清, 则读时亦不便”[ 3 ]150 。显然,依刘勰之见: 仄声短, 平声长。一句话里平仄必须搭配使用, 构成一定的节奏。正如: “古之佩玉, 左宫右徵, 以节其步, 声不失序, 音不律文, 其可忘哉!”(《声律》)刘勰这样调节声调, 足尽音节顿挫之旨, 充分表现了他对语言节奏感的自觉追求。
长短句是针对 是针对句式而言的但它同样能构成奇特的语音修辞效果。语言中的长句和短剧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一般口语体,多用短句;书面语体中的政论文,科技文,多用长句。但大多是长短句交错使用,整句散句相交替,这样可以使文气有张有弛,所表达的语意也会有轻有重,从而增强了语音的节奏美。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