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剩余精力说 倡导者 席勒、斯宾塞 基本观点 生存需要满足之后剩余精力的消耗 拉察鲁斯、 松弛说 帕特里克 生活预备说 格鲁斯 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精力并获得放松与休息 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 复演种进化的历史阶段 复演说 霍尔 大致年龄 0~2岁 2~7岁 7~11岁
认知阶段 主要游戏类型
感觉运动阶段 练习游戏 前运算阶段
象征游戏
具体运算阶段 规则游戏
练习性游戏由重复动作组成,是对刚刚学会还不熟练的动作技能的练习,机能性快乐。(学骑自行车)
象征性游戏幼儿借助于替代物的帮助再现不在眼前的实物或情境的活动。(张开胳膊“开飞机”、拿棍子当马骑,用手指当枪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 规则游戏,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公平、公正),有助于去自我中心。(打牌、老鹰捉小鸡)
混龄自发性游戏中幼儿的同伴互动研究_王秀秀_
在同龄自发性游戏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玩伴、材料,自主决定游戏的玩法、材料的使用等。而在混龄环境中,幼儿不仅可以和同年龄的玩伴共同游戏,还有大量的异龄交往机会。那么,在这样一种开放、自然、融合的人际环境中,混龄班幼儿在自发性游戏中如何互动呢?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对此进行了探讨,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在完全由幼儿发起的游戏中,三种游戏类型:运动性游戏、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是如何产生与表现的,探讨混龄背景下幼儿对游戏类型的选择倾向性;二是在混龄群体中开展的自发性游戏,幼儿是如何选择不同年龄玩伴的;三是混龄自发性游戏中幼儿的同伴互动方式是怎样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混龄自发性游戏环境中不同类型游戏同时同步进行,相互转换,不受区域和材料的限制。2.开放性的户外游戏场地,混龄幼儿更多选择玩运动性游戏,较少选择结构游戏。3.混龄自发性游戏中,异龄择伴人数超过同龄择伴。4.混龄自发性游戏中幼儿择伴以年龄相近为主,同龄择伴和年龄跨度为1岁的择伴成为混龄自发性游戏中的择伴主体。5.混龄自发性游戏中,幼儿总体互动水平比较高。6.游戏类型影响混龄同伴互动的频率及互动水平。7.年龄差异影响混龄同伴互动水平,同龄幼儿及年龄跨度为1岁的幼儿互动水平较高,年龄跨度为2岁及跨3个年龄段幼儿之间互动水平较低。
有规则游戏的组织指导 1.做好游戏的准备
(1)选择和编制适合的游戏。教师应根据教育要求及幼儿的实际水平选编游戏。一方面要根据教育的任务、要求选编不同类型的有规则游戏,如发展感官能力的游戏,训练注意力、记忆力、发展语言、运动能力、音乐能力的游戏,等等。另一方面应顺应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选择和编制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给予幼儿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的游戏。否则会使幼儿失去积极性,造成消极后果。
(2)教师要熟悉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教师在为幼儿选编游戏后,必须熟悉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了解游戏的重点,思考组织游戏的方法,并反复试玩几次,以验证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是否合理,为指导幼儿游戏打下基础。
(3)准备好游戏的场地和材料,教师要根据游戏的内容,确定游戏的场地,选择游戏的材料。游戏的场地应尽可能宽敞,材料尽可能丰富,可以人手一份,也可以每小组一份,让幼儿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有足够的操作材料,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保证幼儿游戏的兴趣。 2.教会幼儿正确地玩游戏
每一个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和内容,幼儿需要学会后才能玩,这就需要“教”。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说明游戏的名称、玩法和规则, 教会幼儿玩游戏。可事先教个别幼儿,然后再让幼儿之间互相学习,也可运用直观教具演示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指导
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对个别幼儿给予具体指导,掌握游戏时间,使每个幼儿都有游戏的机会。
3.组织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有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幼儿掌握正确的玩法。 (1)在“教”幼儿玩游戏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针对不同年龄的特点,具体地指导 。
对于小班游戏,玩法和规则的讲解要力求生动、简单、形象,要注重讲解与示范相结合,注重在游戏中逐步提出游戏规则。
对于中班游戏,还是需要示范、讲解游戏的玩法与规则,并在游戏中着重检查游戏玩法的掌握情况及游戏规则的执行情况。要鼓励幼儿关心并努力争取好的游戏结果。可开展规则简单的竞赛游戏。
对于大班游戏,可以用语言讲解游戏,要求幼儿独立地玩游戏,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争取最好的游戏结果,并能对游戏的结果进行评价,并可开展较为复杂的竞赛游戏。 4.做好游戏的结束工作
鼓励幼儿正确最好的游戏结果,对幼儿游戏做出评价,对胜利者予以口头表扬,鼓掌,颁发小红旗等奖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