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劳臣:功臣。钧:通『均』,一样。殊:不同。惑:糊涂。功劳相同而奖赏不同,则有劳绩的臣子会产生怀疑;犯罪一样而刑罚不一样,则民众感到糊涂。
5、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
【出处】唐〃魏征《群书治要〃体论》
【注解】敬重一个贤人,所有的贤人都会高兴;惩罚一个恶人,所有的恶人都会害怕。
6、令在必信,法在必行。
【出处】宋〃欧阳修《司门员外郎李公谨等磨勘改官制》 【注解】政令一定要守信用,法纪一定要实行。
7、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出处】《荀子〃成相》
【注解】明德慎罚:发扬德治,慎于用刑。四海:天下。平:安定。
8、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 【出处】《尹文子〃大道上》
【注解】一:统一。百度:各种制度。准于法:以法律为准绳。
9、治人者,法也;守法者,人也。人法相维,上安下顺。 【出处】《元史〃许衡传》
【注解】人法相维:人维护法,法保障人。治理人的,是法令;守法的,是人。人维护法,法保障人,在上位的平安,在下位的和顺。
10、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注解】守法:拘泥旧法。弗:不。悖:悖谬,荒谬。持:维持。治国没有法就会乱,守法而不知变就成为荒谬,谬乱之下,就很难维持一个国家。
11、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出处】宋〃林逋《省心录》
【注解】量宽:宽宏大量。率人:作人的表率。严于律己所以能服人,宽容大量所以能得人心,带头做事所以能为人表率。
12、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出处】《荀子〃强国》
【注解】人君:君王。隆礼尊贤:推崇礼制,尊重贤人。王:称王于天下。霸:称霸于诸侯。
13.足国之道,节用裕用,而善臧其余。 【出处】《荀子〃富国》
【注解】足国:富国。道:方法。臧:同『藏』。使得国家富足的方法在于节约使用,使民众富裕,并善于把用不完的储藏起来。
14、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王道。
【出处】清〃魏源《默觚〃治篇》
【注解】王道:与霸道相对而言,指以仁义道德治理天下。 15、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 【出处】《后汉书〃申奢刚传》
【注解】孤塞之政:孤立闭塞的政治、政风。
16、逐长路者必在骏马之力,理天下者必求于贤臣之用。 【出处】唐〃罗隐《两同书〃得失》
【注解】逐:赶。骏马:良马。理:治理。说明选用人才对于国事的重要性。
17、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出处】《史记〃殷本记》
【注解】距:通『拒』,拒绝。饰:掩饰,饰非,掩饰过错。 18、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
【注解】聪明的人不做他不应做的事,廉洁的人不追求他不应得的财物。
19、致治之道,首重人才。
【出处】清〃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实录》
【注解】致治: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道:原则。 20、致理兴化,必在推诚。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注解】致:推而极之。要推广道理,提倡教化,必须要对老百姓推心臵腹。
21、治天下者当以天下之心为心。 【出处】《汉书〃鲍宣传》
【注解】治:治理。天下之心:即黎民百姓之心。 22、治天下者,以人为本。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注解】治理国家应该把选用人才看作是成事的关键因素。 23、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出处】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注解】孝:子女对父母的尽心奉养。修身首要是孝,治国首要是公。
24、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意而通之。 【出处】清〃王韬《上当路论时务书》
【注解】要:关键。因民之利:根据人民的利益需求。导:引导。通:变通。
25、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出处】《列子〃说符》
【注解】知贤:了解、尊重和重用贤才。自贤:个人贤能。治国的困难在于能否知人善任,而不在于自身的才能。
26、治国之道,以仁政为先。
【出处】清〃沈家本《删除律内重法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