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促学习 以兴趣提效率
摘 要:根据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遵循科学探究的方法,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热情,以教师的活动带动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将激趣作为重要的教学策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将游戏引进课堂,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活动;激趣;好奇心;游戏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这为广大一线教师指明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和教学的方向: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以动手操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感悟和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以教师的活动带动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陈旧的观念中,小学科学不是一门主科,教师的教学往往“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只是让学生从课本上接受科学理论知识,很少创造性地通过实验来展示科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对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不利。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并开发一切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教学资源,充分展开科学实验活动,以教师的观摩实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
的欲望。[1]比如,在学习《浮力》内容时,教师在带领学生按课本提供的实验进行操作,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学习“浮力”的相关知识之后,接着展示一个自己设计的实验:用一张作业本上的普通白纸包一颗小石子紧紧团成球状放入手中,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再用一张同样的白纸折成一只纸船,然后将基本相同的小石子放到纸船上,然后将装船放入水中,让学生对比两种现象。然后,提出问题:同样的纸张、同样的小石子,为什么放到水中出现的现象截然相反呢?你能用学到的浮力知识解释一下吗?在直观形象的刺激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快速被激发出来,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起来。教师趁热打铁提出一个问题: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让皮球沉到水中?并说出皮球沉下去的原理。学生的动手操作欲望被调动起来,实现了课标提倡的创造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 二、将激趣作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极少将学习与未来发展、成才联系在一起。兴趣,成为学生学习主要的内驱力。[2]因此,教师要将激趣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成为学习的“乐之者”,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1.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对自己未知领域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的现象有一种本能的兴趣。科学这门学科正是由无数的神奇的自然现象构成
的,但是,教师对知识的展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对小学生产生的神奇程度,决定着对学生好奇心、探究欲的激发效果。因此,教师要采用独特的形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磁铁的性质》时,一般教师会采用教参书上提供的情境设置,如会走的回形针。现今的小学生接触新鲜事物早、知识面广,一看到教师的演示,马上就明白后边有磁铁,难以起到诱发学生好奇心的作用。
2.将游戏引进课堂,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
喜爱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将游戏引进课堂,以游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体验途径,让小学生通过游戏完成科学实践活动,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加深感受。比如,学习《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时,课前向学生布置准备制作“土电话”的材料,课堂上让学生现场制作“土电话”,通过对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与通过“土电话”传播的不同效果,验证其声音不同传播形式及效果也不同。并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通过“土电话”传播效果与“电话线”状况的关系(电话线松弛状态与电话线紧绷状态),从而引导学生从深度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总之,科学是一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关系到学生今后对科学的态度与学习方式的选择,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要从课程的本身特点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实践、活动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带动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