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批判学派两大阵营的第一次讨论。他对资本主义文明进程中文化工业造成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6、埃弗雷特·M·罗杰斯:美国传播学家。他对于传播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创立了创新扩散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传播学新兴分支——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二是撰写了《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重新梳理了早期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和发展历史。
五、传播学流派:
[一] 经验学派 / 传统学派(Empirical School):
主要指以经验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侧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经验性研究方法指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1、两个重要特征:
(1)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
(实用主义认为判断事物(或真理)的标准不是思想或语言本身,而是思想所引起的客观行为,认为“真理就是效用“,而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2)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强调经验材料和客观数据的重要性,并运用它们进行实证考察,从而揭示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原因和规律。
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
(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2)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3、缺陷:
(1)可量化、可观察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而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是无限的,况且人的精神和理性活动不能单纯靠经验材料加以说明;
(2)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等程序和技术缺乏精确性和严谨性;
(3)从个人或小群体处获得的经验材料在考察社会的微观方面具有一定效用,但不适合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和整体历史进程;
(4)由于受到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的学术立场不可能做到纯客观。 4、代表人物和代表性研究: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传播流”研究、霍夫兰等人的说服研究、卡兹等人的“创新于扩散”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的14座丰碑
5、由于经验学派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因此也被称作管理学派。它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分配的社会,认为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社会。因此,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改进传播机来实现社会管理,这决定了经验学派只能出于维护现存制度的目的,从“管理”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比较:
经验学派在现存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核心是如何控制或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控制;——属社会科学
批判学派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核心是谁在控制、为什么存在控制。——属人文科学 (1)研究目的: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
改革既有事实、促进社会进步变革。
49
(2)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强调定性分析,也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
(3)研究焦点:如何有效传播等;
为谁传播等。
(4)社会观: 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即可消除社会矛盾,媒体可以帮助社会改进;
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播本质上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必须加以批判。
[二] 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
严格来说,批判学派并不是一个学派,而是对以批判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是西方各种涉及到传播问题的,具有批判倾向的理论研究的集合体。
(1)根植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深受欧洲传统人文批判思潮的影响。
(2)建立在欧洲独特的传播实践基础之上——欧洲强调公共利益,公共传媒在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传播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商业传播体制怀有一种天然的警惕。
(3)西方文明危机,如环境危机、精神危机等,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
(一)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洛文塔尔、哈贝马斯等。
理论来源:新黑格尔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韦伯的现代化批判理论;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传统 1、 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一说mass culture,它带有贬义,让我们对大众文化产生一种否定性的判断,即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被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其中渗透着意识形态,也是政治与商业联手对大众进行欺骗的工具。另一说为popular'culture,在此层面上考虑,大众文化成了一个中性词,即大众文化来自于民间,与民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将popular culture叫做通俗文化,把mass culture称为大众文化。)
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基本思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一个全面管理的社会,或单维社会,由于技术合理性就是统治本身的合理性,所以,大众文化并不是在大众那里自发形成的文化,而是统治阶级通过文化工业强加在大众身上的一种伪文化。这种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以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化、守旧性与欺骗性为其基本特征,以制造人们的虚假需要为其主要的基本手段,最终达到的是自上而下整合大众的目的。
霍克海默有关大众文化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于洛文塔尔的通信及《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等文章中。 霍克海默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大众性不在于艺术生产的具体内容和真理有无关系,而是取决于娱乐工业的意志。大众性把人们塑造成娱乐工业本身喜欢的那类人。
2、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
文化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
这个概念是阿多诺的哲学理论的中心,它首次出现于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1948年)。在这部著作中阿多诺称文化工业从上向下“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后来阿多诺用文化工业这个词来描述文化事件和产品对社会的影响,认为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胶”(“社会水泥”),它是统治和结合的工
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