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欧央行加息预期影响,欧元利率缓慢回升,6月30日欧元区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为5.39%,比年初上升0.65个百分点。
国际主要债券收益率震荡上行。继年初大幅走低后,主要债券收益率于3月底快速回升,6月再度小幅回落。6月30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3.978%,较年初下跌0.053个百分点;欧元区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4.623%和1.595%,较年初分别上升0.288个和0.093个百分点。
全球主要股指大幅波动。受次贷危机影响,年初全球主要股市出现急速下跌行情,部分股指创“9·11”以来最大跌幅,此后一直维持大幅震荡格局。6月30日,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于11350.01点,较年初下跌14.44%;纳斯达克指数收于2292.98点,较年初下跌13.55%;道琼斯欧元区STOXX50指数收于3352.81点,较年初下跌23.79%;日经225指数收于13481.38点,较年初下跌11.93%。
(三)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走势
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价下跌趋势仍未改观,第一季度,美国全国房价指数同比下跌3.07%,跌幅创17年来最高,4-5月,同比跌幅更分别达到4.6%和4.8%。6月份,新房开工数量、新房销售数量和待售新房数量分别为106.6万户、53.0万户和42.6万户,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6.9%、33.2%和21.5%。
欧洲房地产市场下滑明显。英国房价正在步入下滑通道,英国Halifax房价指数2继3月环比下跌2.5%(1992年以来最大降幅)后,4-6月的环比跌幅也分别达到1.5%、2.4%和2.0%。自2007年第四季度起,法国房地产市场也结束了近十年的繁荣开始陷入萎缩,新房销售连续两个季度下滑,新房开工数量也大幅减少,3-5月的新房开工数较之前3个月累计下跌21.6%。此外,爱尔兰、丹麦、西班牙等欧洲其他国家的房价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
日本房地产市场下滑风险加大。都市与地方地价两级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受经济放缓、建筑材料涨价及住房贷款利率提高等影响,新房开工数同比跌幅缩小,前五个月跌幅分别为5.7%、5.0%、15.6%、8.7%和6.5%。作为住房开工现行指标的建筑确认申请数5月同比也减少了15.0%,较4月5.9%的减幅进一步扩大。
(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2008年以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先后4次调低联邦基金目
2 由英国最大的按揭贷款商Halifax银行从1984年起公布。 32
标利率共225个基点至2%,5次调低贴现率共250个基点至2.25%。为增强市场流动性,美联储继续通过延长借款期限、扩大抵押品范围、增加交易对手和降低借款成本等方式,对其货币政策工具加以创新改进,并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强现有流动性支持工具的效力。欧洲中央银行上半年保持基准利率不变,7月3日宣布升息25个基点,即主要再融资利率、存款便利利率和贷款便利利率分别升至4.25%、3.25%和5.25%。日本银行继续维持0.5%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英格兰银行于2月7日和4月10日分别将官方利率降低25个基点至5%。
(五)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风险
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上升、金融市场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威胁长期存在等。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风险较大。发达经济体受次贷危机影响增长持续放缓。房市调整加深引发的负财富效应很可能加剧美国国内消费低迷,依靠美元贬值带来的贸易状况改善缺乏可持续性,美国经济有可能经历一个比较长的低速调整阶段。受美国经济衰退、能源价格上涨、美元汇率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形势也不容乐观。新兴市场经济体整体保持较快增长,但潜在风险增大。
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各经济体央行在抑制衰退和遏制通胀间的选择变得更加艰难。受地缘政治紧张、主要结算货币贬值和投机等因素影响,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构成全球通胀水平持续攀升的主要推动力。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加大了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压力和政府财政补贴的压力,可能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金融市场波动值得关注。7月以来美国最大的两家房贷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陷入困境,引发了各界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可能升级为“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并威胁美国住房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担忧,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潜在影响有待观察。此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也可能带来新兴市场资本流入逆转的风险
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情绪仍将长期存在,并将继续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全球失衡的有序调整带来不利影响。
总的来看,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增大了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我国发展的外部需求会继续减弱,对出口、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不利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国际金融动荡也会对我国金融的平稳运行带来影响。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应高度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克服重特大自然灾害冲击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不利因素,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消费、出口增长相对均衡,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比上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9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2亿美元。
(一)消费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贸易顺差同比有所减少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国内消费需求持续较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支撑了消费的持
续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消费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上半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万亿元,增长22.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万亿元,增长20.0%,城乡消费增速差距为2.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0.4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万亿元,同比增长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分城乡看,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万亿元,同比增长26.8%,加快0.1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66亿元,同比增长23.2%,比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4%、35.3%和28.6%,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9.5%、26.6%和26.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同比加快32.0个百分点,增速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投资增速相对平稳。
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同比有所减少。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5.7个百分点;进口567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6%,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2.4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实现顺差99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2亿美元。进口增速提高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的购买力增加等因素有关。上半年,以金额衡量,我国原油进口同比增长126.9%,但以数量衡量仅增长30.6%。出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外需增长减缓,出口企业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出口增速下降的同时,结构有所改善,钢材、钢坯、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量同比大幅下降。
(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生产结构继续优化
三次产业增速均有所放缓。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1800亿元,增长3.5%,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7419亿元,增长11.3%,回落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1400亿元,增长10.5%,回落1.6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夏收作物喜获丰收。全国夏粮产量达到12041万吨,比上年增产304万吨,增长2.6%,连续第五年增产。上半年,全国农产品(000061,股吧)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同比上涨22.9%,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4.1个百分点,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20.7%的上涨幅度,有利于农民增收。
工业生产增速减慢,企业利润继续增长。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增速较上年同期低2.2个百分点,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7%,较上年同期略高0.2个百分点;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21.2个百分点,但扣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亏损后,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8.4%,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约7.6个百分点。
(三)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位有所回落,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
同比上涨7.9%,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20.4%,拉动CPI上涨6.7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7%,拉动CPI上涨1.2个百分点。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涨幅高于服务价格上涨幅度,上半年消费品价格上涨9.9%,拉动CPI上涨7.5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1.8%,拉动CPI上涨0.4个百分点。分季度看,CPI同比第一季度上涨8.0%,第二季度上涨7.8%,涨幅高位有所回落。CPI涨幅回落主要是受农产品价格季节性回落和基期因素(也称翘尾因素)减弱影响。进入农产品上市旺季后,食品价格季节性回落,4-6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22.1%、19.9%和17.3%,对CPI上涨的拉动也逐月递减为7.2个、6.5个和5.7个百分点。4月份以后基期因素有所减少,4-6月份基期因素分别为5.3个、4.9个和4.5个百分点。尽管第二季度同比CPI逐月回落,但6月份环比CPI为-0.2%,仍远高于历年同期水平,显示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进出口价格上升,进口价格涨幅远高于出口价格涨幅。第二季度,各月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1.8%、20.9%和20.1%,平均为20.9%,比上年同期高14.2个百分点;出口价格各月同比分别上涨10.1%、10.4%和11.1%,平均为10.5%,比上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和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资源和能源进口依赖度较强是进口价格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6月底,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突破每桶140美元,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也达到每桶139.4美元,均创历史新高。第二季度,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豆(资讯,行情)、小麦(资讯,行情)、玉米(资讯,行情)和稻米期货价格当季涨幅分别为76%、62%、69%和93%,其中6月底大豆价格收于15.98美元/蒲式耳,再创历史新高;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的当季涨幅分别为6.5%和10.5%,期间也多次创历史新高。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上半年原油进口平均价格同比上涨66.9%,涨幅比上年同期高72.2个百分点。我国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上半年铁矿石进口平均价格同比上涨77.4%,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5.8个百分点。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生产者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增加较快,成本推动压力持续加大。受国际原油、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加上国内经济对煤炭和钢材等需求持续旺盛,导致国内原油、煤炭和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从而推动生产者价格持续上涨。第二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2.4%和8.4%,涨幅比第一季度分别提高2.6和1.5个百分点。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2.9%,其中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1.9%,畜牧业同比上涨39.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3.7%,比第一季度提高6.2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增加较快。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964元,同比增长18.0%。其中,城镇国有经济单位13800元,增长17.0%;城镇集体经济单位7789元,增长18.9%;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12610元,增长19.2%。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880元,同比增长17.9%。
GDP缩减指数继续上升。上半年我国GDP为13.1万亿元,实际增长率为10.4%,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变动率为8.6%,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比上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GDP缩减指数自2007年第二季度起持续上升,应对其走势保持高度关注。
成品油、电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稳步推进,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月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对闲置土地征缴增值地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