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改革资源税制,计征方式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扩大资源税目。自6月1日起,实施《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商品零售场所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自7月1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对此,国内、国际市场反映相当正面。从长远考虑,只有理顺资源价格,才能发挥价格对增加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未来宜合理兼顾控制通货膨胀和资源价格改革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择机微调,改变价格扭曲现象,审慎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专栏 4 石油价格上涨及对物价的影响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加快上涨,屡创历史新高。WTI原油期货价格从2007年初的55美元/桶上涨到2008年6月的140美元/桶,近期油价虽明显回落,但仍处于高位。供需紧张、美元贬值和期货市场投机是国际油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供需缺口扩大。根据美国能源署统计,2005-2007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费量分别为8365万、8462万和8538万桶,而全球原油日均生产量分别为8463万、8459万和8455万桶,供给增长慢于需求增长。二是美元贬值导致原油价格相对更快上涨。据BIS统计,以2000年为100,2008年6月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82.58,比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前降低了5.88个百分点,贬值幅度达6.6%,导致油价相对更快上涨。三是市场投机因素的影响。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和次贷危机的影响下,美欧等主要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际金融资本转向炒作原油期货也是油价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
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上涨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由于我国经济近年来增长较快,加之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石油需求及进口依存度持续较快上升。2008年上半年原油进口9054万吨,同比增加898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49.0%,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国际油价上涨和我国原油大量进口导致我国进口价格涨幅扩大,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6月份,我国原油及相关产品进口价格上涨77.1%,国内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4.9%,原油和天然气出厂价格上涨35.1%。国际油价上涨使国内成品油定价问题更加突出。尽管我国成品油定价已实行“原油加成本”市场化定价机制,但从实际情况看,成品油价格调整往往滞后,而且被动跟踪国际油价,没有及时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和炼油企业成本。 -200204060801002005年1月2005年3月2005年5月2005年7月2005年9月2005年11月2006年1月2006年3月2006年5月2006年7月2006年9月2006年11月2007年1月2007年3月2007年5月2007年7月2007年9月2007年11月2008年1月2008年3月2008年5月同比 %-50510152025同比 %WTI原油价格(左轴)原油及相关产品进口价格(左轴)原油和天然气出厂价格(左轴)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右轴)
数据来源:CEIC
图 2 国际油价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适时理顺成品油价格,完善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有利于从根源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多年以来,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只反映采掘、运输等开发成本,忽略了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损害成本。资源价格偏低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重要诱因,大量资源廉价使用,人为压低了国内产品生产成本,助长了投资扩张,刺激了出口快速增长,导致国内总需求持续扩张,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为理顺成品油价格和调节成品油供求,自6月20日起,国家发展改
革委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从短期看,成品油价格上调会使通货膨胀压力显性化。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成品油价格上调1%,会拉高CPI约0.04%,而本次油电价格的上调,将提高CPI0.7个百分点左右。但从长期看,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适时理顺成品油价格,不仅能够降低价格扭曲导致的短缺风险,保证供应,而且有利于抑制不合理需求,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四)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支出结构改善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34808亿元,同比增长33.3%,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22882亿元,同比增长27.7%,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119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28亿元。
财政收入呈高增长态势,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22.6%,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41.5%,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从支出结构看,国家在继续加大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事业投入的同时,压缩了一般公共支出。上半年政府一般公共支出同比仅增长16.5%,而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3.2%,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39.6%,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36.1%,社会保障支出同比增长41.8%,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99.8%。
(五)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大顺差
国际收支保持大额顺差,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上半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4亿美元,同比增长45.6%,比上年同期加快33.4个百分点。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8088亿美元,比2007年末增加2806亿美元,同比多增143亿美元。
外债总规模略有上升。2008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925.9亿美元,比上年年末增长5.1%。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2487亿美元,比上年年末上升3.4%;短期外债余额为2367亿美元,比上年年末增长7.6%,占全部外债的60.3%,占比较上年年末上升1.4个百分点。 42
(六)行业分析
多数工业行业利润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1-5月,我国39个工业大类中,3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利润增幅同比上升的行业12个,增幅回落的行业27个。新增利润向上游采矿业集中,仅石油开采、煤炭和黑色金属矿3个上游采矿业新增利润占到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63.5%。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增速回落5.6个百分点;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长21.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5.3个百分点。煤电油运生产快速增长。上半年,原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分别为12.6亿吨、9433万吨和16803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4.8%、1.7%和12.9%。共完成货运量117亿吨,同比增长11.9%。电煤供应紧张,截至6月末,国家电网内缺煤停机1281万千瓦。
1.房地产行业
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较快增长,房屋新开工、竣工面积增幅高于上年同期,市场供应持续增加,但全国房价涨幅有所回落,尤其是部分城市房价下降,加剧市场观望气氛,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时出现负增长。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同比增幅逐月回落,新增贷款少增。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中小户型住房开发投资占比不断增加。2008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同比增长36.6%,占开发投资总量的72%。90平方米以下住房投资同比增长85.1%,占开发投资总量的19%,较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
房屋新开工、施工和竣工面积增幅高于上年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上半年,全国房屋新开工、施工、竣工面积分别达到5.4亿、21.3亿、1.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9.1%、24.1%、13.8%,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7个、2.2个、2.7个百分点。全国完成销售面积2.6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7.2%和3.0%。北京、四川和广东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下降47.1%、22.7%和20.3%。
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持续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自年初以来持续下降,2008年6月,同比上涨8.2%,同比涨幅比1月份低3.1个百分点。深圳、成都、南京、武汉、广州、福州、南昌、重庆等16个城市6月份环比房价出现负增长。6月,新建住房、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2%和7.5%,分别比上月回落1个和1.3个百分点,14个城市新建住房和18个城市二手住房价格指数月环比负增长。深圳市新建住房价格月环比在持续6个月负增长后,6月份上涨0.5%。
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同比增幅逐月回落,新增贷款少增。2008年6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2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比上年同期降低2个百分点,增幅连续7个月出现回落,但仍高于全部贷款增幅。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7.7%,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8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为3.3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房地产新增贷款同比少增较多,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增加3988.4亿元,同比少增1706.6亿元;其中,开发贷款和购房贷款分别增加1834.3亿元和2154亿元,同比分别少增684.3亿元和1022.3亿元。
2.煤炭行业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销量均大幅增加,市场供需呈偏紧格局。受严峻的供需形势、国际油价高涨带动替代能源价格上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煤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下游产业成本压力加大。
煤炭供应较快增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煤炭产量增幅连续8年超过或接近10%的基础上,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12.6亿吨,同比增长14.8%。我国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呈逆向分布。近几年,煤炭产能越来越向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的晋陕蒙宁地区集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煤炭调出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煤炭
基地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我国跨省区煤炭调运量约占煤炭消耗总量的1/3。近几年,湘鄂等省新增电力装机容量增长较快,铁路直达运力却未增加,滇桂等省目前都在兴建大的电源点,但区域煤炭产能增长滞后,铁路运输的结构性矛盾直接加剧了局部地区煤炭供应紧张。
下游需求旺盛,供求呈紧平衡状态。上半年,全国煤炭销售量12亿吨,同比增长10.7%。煤炭库存低于正常水平。6月末,港口库存和电力行业库存天数分别较合理水平低1.7天和4天。夏季用煤高峰的来临以及奥运期间保障电力安全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带动国内煤炭需求上升。
煤炭价格大幅攀升,加重了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上半年,国内原煤、烟煤和无烟煤的煤炭价格指数分别累计上涨21.7%、21.4%和 23.0%。我国电力对煤炭的依存度超过70%,煤价上涨使火电企业负担日益加重。上半年,五大电力集团利润总额同比下滑超过100%。除华能集团略有盈利外,其余四个集团都出现了亏损。
改革煤炭价格定价机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短期内,国家对快速上涨的电煤价格进行了临时行政干预,但由市场供求决定煤炭价格的趋势不会改变,国家对能源、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趋势不会改变。积极稳妥地推进煤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安全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可持续发展成本等纳入成本构成体系,构建科学的煤炭供应保障机制,对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紧缺形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2008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当前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依然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下半年经济可能延续上半年增长格局,总体上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国内需求继续保持相对较快增长。虽然外部需求增长减弱,可能间接对国内投资和消费产生一定影响,如部分出口企业产能过剩、投资减少,但总体看,支持投资和消费保持相对较快增长的因素没有改变。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住房保障、加大节能减排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客观上都会产生投资需求,加之各方面发展热情较高,可能推动投资保持相对较快增长。同时,得益于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居民收入逐步提高等因素,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看,市场指数为历史同期第二高位,国内订单指数仅低于同期最高值0.1个百分点,判断国内订单“饱满”和“一般”的企业达到93%。第二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也显示,贷款需求指数继续保持高位,达到68.8%,为2004年调查以来的同期最高值。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内需拉动作用较强。从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看,城镇居民收入基本稳定。未来围绕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各项政策还将陆续出台并逐步落实,消费环境也将趋于改善,都有助于促进消费增长。但需要注意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保持消费需求平稳增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