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一中高二年级期末考试题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含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从宇宙观、国际观到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
(摘编自陈秉公《“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人民日报》2018年11月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它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B.“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因此它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C. “和合”理念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的是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 D. 中国人很早就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这有利于处理国际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指出“和”与“合”含义相近,但二者又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阐述了“和合”理念的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C.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内容,既可佐证观点,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D.文章主体段落在阐明观点时,结构层次大体相同,即先用一句话总领,然后再加以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孟子的“达则兼善天下”可以看出,中国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 B.孔子很早就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这样社会就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C.当今时代,若我们始终如一地学习和践行“和合”理念,那么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D.在作者看来,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及道德观中,宇宙观因包含其他三者,最为重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打热水一个APP,发学分一个APP,连接无线网络一个APP,刷网课一个APP……据报道,在一些高校,一些打着“智能便捷”“强制使用”“学分挂钩”旗号的手机APP逐渐编织成一张网,将许多大学生裹挟其中:有的粗制滥造,存在不少漏洞,还有的投放各类奇
葩广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无论是自行研发还是与商家合作研发校园生活服务类APP,本身并无不可,但其初衷应当是方便师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为师生服务的效率,而不是给师生的校园生活带来麻烦,这是高校应当坚持的底线原则。
但是,在实际管理和运营中,一些校园生活服务类APP却出现了过度倾向,处于一种泛滥成灾的状态,给师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明显不便,成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一些校园生活服务类APP包含大量商业性内容,很多商业广告夹杂其中,很容易导致使用者个人隐私信息泄露。
(摘编自张立美《莫让校园APP成为学生负担》)
材料二: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组织开展了“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据中消协商品服务监督部主任皮小林介绍,在回收的5458份有效问卷中,85.2%的受访者表示遭遇过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占比仅为14.8%。遭遇信息泄露的近九成受访者表示曾接到过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
根据2016年颁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APP运营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但是,在实际运营中,APP运营者基本都是根据各自的意愿要求用户信息对自己“不设防”。
个人信息如何使用、怎么保护,用户与手机APP经营者之间其实是有约定的,即注册时需签订用户协议、隐私政策。不过,很多用户在注册时只是一路操作“下一步”,很少留意那些蚂蚁一般大的小字。为什么会这样?是用户不在意自己的隐私吗?调查显示,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无奈——在占比26.2%从不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受访者中,61.2%的人坦诚自己从不阅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授权就没法用,只能被迫接受。
即便认真阅读了协议的用户,面对APP运营者也是弱势群体。调查表明,个人信息泄露后,部分受访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等,也有受访者会选择与服务商协商和解,向有关行业组织反馈,但最终还是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那些无力自保的用户只好采取一些保守措施,聊以自慰。例如,6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使用APP时主要通过只填写一部分个人信息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18%的用户注册时使用部分虚假信息,安装相关防护软件的用户占24.6%,对注册后可以关闭的服务,有32.7%的用户选择关闭。
“一方面,用户与手机APP服务提供商之间往往处于不对等地位,只能同意或被迫同意格式条款和信息获取权限;另一方面,消费者虽有自我保护意识,但不知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往往难以有效应对。”皮小林表示,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呈现普遍趋势,用户存在诸多担忧,但往往缺乏足够有效的应对手段,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工作亟待加强。
(摘编自佘颖《APP怎能肆意收集用户隐私》)
材料三:互联网安全关涉每个人的切身权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市场化运营的手机APP已多达1700万个,如果乱了规矩、野蛮生长,不仅用户信息安全无法保障,也会给网络安全埋下巨大隐患。故此,相关部门亟须引起重视,出台硬举措,持续净化APP市场;应用商店也须履行平台审核责任,不能只当旁观者。
对用户而言,也应掌握“自保秘笈”。比如,此次中消协就呼吁,不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点来历不明的网页链接,不安装来历不明的APP,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信息泄露,要留存相关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依法主动维权。用户的辨识能力、隐私保护能力、依法维权能力增强了,一些违规的APP才不敢肆意妄为。
(摘编自李雪《泄露隐私的APP,何以一直野蛮生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APP个人信息泄B. 露情况”问卷调查
APP运营者收集、C. 使用用户信息
许多用户注册D. 手机APP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校可以研发或使用校园生活服务类APP,但应以方便师生校园生活、提高为师生服务
操作 很少留意相关协议和政策 原因 用户与手机APP运营者之间有约定 原则 合法、正当、必要 现状 根据自己意愿要求使用用户信息 回收 对有效答卷数据进行统计 结果 很多受访者遭遇过APP个人信息泄露 校园生活服务类APP泛滥 特点 粗制滥造、漏洞多或投放奇葩广告 影响 给师生带来不便,易泄露个人隐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