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模拟题(5)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教学的“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的教育家是( )
A.赞可夫
B.裴斯泰洛齐
C.布鲁纳
D.夸美妞斯
2.19世纪,欧洲国家兴起了一种学制,它将学校系统分为两个既互不相通又互不衔接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这种学制的类型属于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
D.多轨学制
3.下列不属于德育过程基本要素的是(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的内容
D.德育环境
4.教育目的从宏观到微观的排列顺序是( )
A.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C.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 D.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
5.课程开发应该包括教育目标的确立、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学习经验的评价等环节,该论述对应的课程编制模式是( )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评价模式
D.开发模式
6.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7.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形态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展型课程
8.黎辉行动比较缓慢,沉稳踏实,言语较少,喜欢安静思考问题,表情平淡,不易激动。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黎辉的表现属于( )
A.强、不平衡型
B.强、平衡、灵活型 D.弱型
C.强、平衡、不灵活型
9.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10.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 )
A.主张教学建立在个体身上
B.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D.说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C.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做中学”
12.检验和考试应把握( )
A.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前瞻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C.指标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13.能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测验表明其( )很高。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1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知行统一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D.疏导原则
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5.( )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A.生成性学习
B.组织策略
C.主题纲要法
D.符号纲要法
16.下列关于教育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可将教育划分为形式化教育和非形式化教育 B.根据教育的实施机构不同,可将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C.近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D.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 17.针对网络成瘾,当事人本身可使用的治疗方法是( )
A.行为疗法
B.肯定性训练
C.系统脱敏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
18.下列属于学习的是( )
A.儿童随着生长发育,其信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B.酒精的摄入会引起个体行为水平的变化 C.儿童通过看书、听故事、看电影懂得了一些道理 D.新生儿的抓握反射 19.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影响 20.李老师是某班的班主任,每次他上课或在场时,学生一个个规规矩矩的,等他一走开,纪律明显涣散。李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 )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兼有专制型与民主型
21.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异常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现代化就是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B.道德行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认识缺乏
23.人们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对英雄人物的赞扬,这些情感内容是理智感。
24.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会比冲动型学生更占优势。
2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27.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8.简述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29.简述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这是一名中学生的来信,信中说:“我这人整天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碌碌无为,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其实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但我却不知道与同学说什么,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我会把自己做错的事、别人也许并不在意的事反复思量,认为是自己错,自己太笨,有时会难过地背着人哭。然而我最难过的还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会想起白天里发生的事,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我总会想着它,并且会非常难过,这样我就更加难以入睡。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会打瞌睡,耽误学习。我非常痛苦,心情也总是处于压抑、都闷的状态中,甚至不想活下去了。给您写信的时候是我最痛苦、最难受的时候,我想向您倾诉,想问我的心理是否有问题,是否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问题:
这位中学生出现了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问题?(9分)针对他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治疗?(9分)
31.材料:
在教授“磁铁有磁性”一课时,琴老师播放《机器人总动员》的片段“机器人与磁铁”,让学生明白,磁铁之所以喜欢机器人瓦力是因为瓦力是铁做的。
第一个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硅铁吸引的物品分别有哪些”。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随后踊跃回答——“能被磁铁吸引的有回形针、铁钉、铁夹子……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有卡纸、棉布、木片、橡皮筋……”蔡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磁铁可以吸引由铁材料做成的物体。 第二个实验主题是“用磁铁识别铁家族成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同样是硬币,却有着能被磁铁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