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系统集成年项目经理继续教育推荐课程9题库(整合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3 22:00: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ROM中存储有标签的标识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在标签制造过程中由制造商写入ROM中,也可以在标签开始使用时由使用者根据特定的应用目的写入特殊的编码信息。这种信息只能是一次写入,多次读出。只读标签中还有缓冲存储器,用于暂时存储调制后等待天线发送的信息。只读标签一般容量较小,一般可以用作标识标签。对于标识标签来说,一个数字或者多个数字字母字符串存储在标签中,这个储存内容是进入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的钥匙(KEY)。标识标签中存储的只是标识号码,用于对特定的标识项目,如人、物、地点进行标识,关于被标识项目的详细的特定的信息,只能在与系统相连接的数据库中进行查找。

可读可写标签内部的存储器除了ROM、缓冲存储器之外,还有非活动可编程记忆存储器。这种存储器一般是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它除了存储数据功能外,还具有在适当的条件下允许多次对原有数据的擦除以及重新写入数据的功能。可读可写标签还可能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用于存储标签反应和数据传输过程中临时产生的数据。

可读写标签一般存储的数据比较大,这种标签一般都是用户可编程的,标签中除了存储标识码外,还存储有大量的被标识项目其它的相关信息,如生产信息,防伪校验码等等。在实际应用中,关于被标识项目的所有的信息都是存储在标签中的,读标签就可以得到关于被标识目标的大部分信息,而不再必须连接到数据库进行信息读取。另外在读标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特定的应用目的控制数据的读出,实现在不同的情况下读出的数据部分不同。

一般电子标签的ROM区存放有产商代码和无重复的序列码,每个产商的代码是固定和不同的,每个产商的每个产品的序列码也是肯定不同的。所以每个电子标签都有唯一码,这个唯一码又是存放在ROM中,所以标签就没有可仿制性,是防伪的基础点。 2 RFID技术和系统

电子标签采用的是RFID技术,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意思就是射频识别。它是九十年代兴起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与磁卡、IC卡等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RFID系统的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之间无须物理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因此它可实现多目标识别、运动目标识别,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应用。

RFID系统由三部分构成:电子标签(TRANSPONDER或Tag),天线(ANTENNA)和射频信号处理控制系统(READER)部分。

读写器由射频处理模块RFM、控制模块CTL组成。根据支持的标签类型不同与完成的功能不同,读写器的复杂程度是显著不同的。读写器基本的功能就是提供与标签进行数据传输的途径。另外,读写器还提供相当复杂的信号状态控制、奇偶错误校验与更正功能等。电子标签中除了存储需要传输的信息外,还必须含有一定的附加信息,如错误校验信息等。识别数据信息和附加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编制在一起,并按照特定的顺序向外发送。读写器通过接收到的附加信息来控制数据流的发送。一旦到达读写器的信息被正确的接收和译解后,读写器通过特定的算法决定是否需要发射机对发送的信号重发一次,或者知道发射器停止发信号。

天线是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输数据的发射、接收装置。影响数据传输距离远近的首要因素是载波信号与标签中数据信号的强度,载波信号的强度受阅读器功率大小控制,标签中数据信号的强度由标签可以产生的电能大小决定。一般来说,读写器和功率越大,载波信号和数据信号越强,数据能够传输的距离越远。除了系统功率影响数据传输的距离外,空气介质的性质包括空气的密度、湿度等也显著影响数据传输的距离。空气的湿度越大或者是空气的密度越高,介质对无线电波的吸收越严重,数据传输的距离就越小。另外如果无线电波传输中碰到障碍物时也会显著影响数据传输的距离,因为物体一般都会对无线电波产生吸收和反射。会影响数据传输距离的因素还包括,天线的方向,设计和布置,躁声干扰等等。

RFID系统还可以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分为低频、中频及高频系统。低频系统一般工作在100k~500kHz,中频系统工作在10MHz~15MHz 左右,它们主要适用于识别距离短、成本低的应用中;而高频系统则可达850~950MHz及2.4~5GHz的微波段,适用于识别距离长,读写数据率高的场合。

49 / 556

1、简述传感器的概念、作用及组成。 答: (1)概念:

能感受(或响应)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2)作用: 传感器可以使非电量转换成与其有一定关系的电量,在进行测

量,传感器是获取自然或生产中信息的关键器件,是现代信心系统和各种装备不可缺少的信心采集工具。 (3)组成:

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辅助电路。 2、传感器的分类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

(1)传感器的分类分别有两种,分别是按被测物理量分类和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 (2)被测物理量 优点:比较明确的表达了传感器的用途,便于使用者根据其用 途选用。

缺点:没有区分每种传感器在转换机理上有何共性和差异,不 便于使用者掌握其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 (3)传感器工作原理

优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表达的比较清楚,而且类别少,有利于传感器专业工作者对传感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缺点:不便于使用者根据途径选用。 3、 传感器的静态性能指标有哪些?其含义是什么?

答: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主要由线性度、灵敏度、重复性、迟滞、 分辨力和阈值、稳定性、漂移、测量范围和量程等几个几个

性能指标来描述。

(1) 线性度:线性度是传感器输出量和输入量的实际曲线偏离理论拟合直线的程度,又称线性误差。 (2) 灵敏度: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在稳定的状态下,输出增量和输入增量的比值。

(3) 重复性:重复性是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测试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 (4) 迟滞:迟滞是传感器在正向行程(输入量增大)和反向行程(输入量减小)期间,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

(5) 分辨力和阈值:实际测量时,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不可能保持绝对的连续。

(6) 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在室温的条件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间隔,如一天、一月或一年,传感器的输出与起始标定时之间的差异。

(7) 漂移:传感器的漂移是指在外界的干扰下,输出量的发生于输入量无关、不需要的变化。

(8) 测量范围和量程:传感器所能测量的最大被测量(输入量)的数值称为测量上限,最小被测量的值称为测量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区间,则称为测量范围。 5、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主要从那两方面来描述?采用什么样 的激励信号?其含义是什么?

50 / 556

2018系统集成年项目经理继续教育推荐课程9题库(整合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crla4hffn0fluh9boav3qhtz4wh9l00tu4_1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