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从汉字本身探讨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2 7:01: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从汉字本身探究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错别字多是长期以来存在于小学生写字中的一种普遍而严重的现象,小

学生错字别字多的原因到底出在哪儿?本文从汉字本身入手,试图从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探究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错别字;成因;对策;汉字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点,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在这一阶段中,识字与写字又是最基本的一项任务,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各科知识的基本前提。但是,就目前的作业及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极多,给语文乃至其他各科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为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生字,少写乃至不写错别字,本文试图从汉字本身入手探究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并试图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何谓“错别字”

所谓错别字,顾名思义,包括错字和别字。错字就是写得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如把“染”写成“

”,“念”写成“

”等。别字又叫“白字”,

就是把甲字写成乙字。如把“妙语连珠”写成“妙语联珠”,把“世外桃源”写成“世外桃园”等。错别字也可简称错字,所以通常我们所说的写错字也包括别字在内。

二、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

小学生写错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的主观原因,如观察不仔细、主观臆断、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等;也有教师和家长各方面的原因,如忽视字词教学、对比后的误提示等;还有客观原因,这是从汉字本身的特点来讲的。

汉字本身很复杂,一字多音、一音多字、字形相近、一字多义等现象十分普遍,所以庞大的汉字系统对小学生来说难认、难写、难记,所以写错别字是难免的。那么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出发,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认为,应当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入手。

(一)字音方面

汉语是音节语言。现代汉语的音节有400多个,加上四声和轻声,共有1300多个,用如此有限的音节表达无限的意义,使得汉语的同音字非常多。而小学生

则很容易把读音相同的字混淆,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如将“疲惫”写成“疲备”,将“才华横溢”写成“才华横益”,将“稠密”写成“绸密”,将“含辛茹苦”写成“含辛如苦”,将“谈笑风生”写成“淡笑风声”等。

(二)字形方面

“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有些汉字形体差异很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些,短一些,就会不成字或者成为不同的字。小学生由于形似写错别字的现象尤为突出。

有些形似字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声字,学生只注意声旁,忽略了形旁的意义,所以很容易把甲字写成乙字。如把“竹篙”写成“竹蒿”,“孤掌难鸣”写成“孤常难鸣”,“遥招手”写成“摇招手”等。

有些形似字不是形声字,但因为字形相近,所以学生难免混淆。如“己”与“已”,“今”与“令”,“侍”与“待”,“钓”与“钩”,“治”与“冶”,“席”与“度”等。

当然,也有一些错别字是学生增减笔画造成的。他们或多一横、少一横,或多一竖、少一竖,或多一点、少一点,或多一撇、少一撇等,把字写得不成字,闹出了不少笑话。多一横的字如把“增”写成“

”,把“宜”写成“

”,把“鼎”写成“

”,”,

把“悬”写成“”等;少一横的字如把“俱”写成“把“酒”写成“洒”等。多一竖的字如把“猴”写成“等;少一竖的字如把“既”写成“写成“写成“写成“

”,把“痕”写成“”,把“底”写成“

”,把“侯”写成“候”

”,把“舞”写成“”等。多一点如把“念”

”,把“盲”写成“”等;少一点如把“搏””等。多一撇如把“仰”写成“”,把“式”

”,把“茅”写成“

”等。

”等,少一撇如把“壤”写成“

也有一些错别字是受上下字的影响即部件同化而写错的。例如把“烂漫”写成“烂熳”,“苹果”写成“苹菓”等。

另外,还有一些错别字是学生更改字的结构造成的。如把“萍”、“落”、“蓬”的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把“满”的左右结构变为上下结构等。

(三)字义方面

汉字一字多义现象十分普遍,小学生写错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汉字的字义不够了解。如把“君子之交淡如水”误写成“君子之交谈如水”,这是因为他们对“淡”与“谈”这两个字的意义分不清楚。“淡”是形声字,从水,炎声,本义是味道不浓,古时“淊”“淡”连用表示水满的样子,后来“淡”引申为平淡、淡泊等义。“谈”也是形声字,从言,炎声,本义为对话,现在这个意义仍是其常用义。“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平淡如水,所以用“淡”不用“谈”。了解字义,就不会把“催促”写成“崔促”,“清脆”写成“青脆”,“一塌糊涂”写成“一蹋糊涂”了。

三、减少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对策

尽管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很多,情况又各不相同,但是在减少错别字出现方面还是有方法可循的,下面是我们找到的几种较为巧妙的对策。

1.分析字义

以义为纲,据义辨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不明词义或误解词义而造成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意义来辨析。如“谈笑风生”,小学生常常误写成“谈笑风声”,“风生”是指很有风趣,这里的“生”是产生的意思,整个成语是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很高,并且很有风趣。“声”是指声音,用在此处讲不通。又“含辛茹苦”小学生易写成“含辛如苦”,“茹”是吃的意思,整个成语是形容受尽辛苦和吃尽苦头,“如”表示好像、假如等义,用在这里不合词义。

2.分析字形

现代汉字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对于因不辨汉字形旁而产生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形旁意义的方式来推断字形的正误。如“一颗珍珠”,学生容易误写成“一棵珍珠”。分析时可抓住“颗”从页(原义是头),原义为小头,引申作量词用,用于粒状或圆形的东西;而“棵”从木,作量词时用于植物。由于珍珠是圆形的东西,所以用“颗”不用“棵”。又“稠密”,小学生易误写作“绸密”。“稠”从禾,本来指禾苗多,后来成为多、密的泛称;而“绸”从糸(指的是细丝),指的是一种薄而软的丝织品,可组词绸缎、绸子等。显而易见,“稠”、“密”连用表示数量多,密度大,用“绸”就说不通了。

3.分析字音

有些字的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们的声母和韵母,从而将其区别开来。如“廷——延”,由这两个字作为部件构成的汉字容易混淆,但是只要记住声母是“L”往往都是以“廷”为部件,如:挺、艇、蜓、庭、霆、梃等,而其余的则是以“延”为部件,如:涎、诞、蜒、梴等。不仅如此,这两类字也可以用韵母来鉴别。韵母是“ing”的字应该以“廷”为部件,而韵母为“an”或韵母含有“an”则是以“延”为部件。当然,有些字只能通过声母来辨别,如“令——今”,声母为“L”的字一般以“令”为部件,如零、玲、泠、铃、怜、岭等,而声母不是“L”的字则以“今”为部件,如念、琴、吟、含、芩等。也有些字只能通过韵母来区分。如“舀——臽”,韵母是“ao”的字以“舀”为部件,如滔、稻、蹈、韬等,其余的则是以“臽”为部件的字,如掐、陷、馅、焰等。

4.分析字源或词源

所谓字源,就是指汉字的形义来源,而词源则是指词语的来源。由于汉字的简化,许多汉字在外形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生不了解这些字的本义,所以经常写错字。我们可以追根溯源,或分析汉字字形的发展变化,或找出汉字的本义,从而使学生永久地记住它们。

如“县”字,学生容易把上面的两横写成三横,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该字的形义来源使学生记住其写法。“县”字金文作“

”,从木从糸从首,是个会意

”,从糸,从県(倒

字,像把头悬挂在木头上,是“悬”的本字;小篆作“

首),也是个会意字。所以,与“首”一样,“县”里面是两横,通过向学生板书“县”字最初的写法,并告诉他们该字的本义,学生不仅觉得有趣而且容易识记。

又“初出茅庐”的“初”字,学生容易把“衤”写成“礻”,主要是因为不了解该字的本义。“初”字是个会意字,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表示用刀裁衣服的开始,后泛指开始。学生记住这个字与衣服有关,就不会把“衤”写成“礻”了。

又“世外桃源”学生易写成“世外桃园”,这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该词的出处。“世外桃源”一词出自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桃花源记》,所以不能把“源”写作

“园”。但是在写到“桃园三结义”时,由于知识混淆,学生反而写成了“桃源三结义”,所以还要跟学生讲清词语的来源。“桃园三结义”是指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中结拜,所以用“园”而非“源”。

小学生错别字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逐步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出现,使汉字的书写更加规范。

从汉字本身探讨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czv98intu6o2vt5lzj67d82u9zjlx00ihy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