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解决吗? 师:下面我们练习写数。完成教材第22页第5题。 (4)第7题。 师:如果数字太大、数位太多,我们在写数时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呢? 学生描述求近似数的方法。 完成教材第22页第7题。 注意点1:省略哪位数后面的尾数就要看这一位后面的数。如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就看千位上的数。 注意点2:四舍五入不要忘记进位。 师:为什么有的用“=”,有的用“≈”呢? 三、综合练习 1.第2、6题。 师: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 数位是表示数字在按一定顺序排列时所占的位置。 计数单位是指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数级的知识:个级、万级、亿级,个级表示几个什么?(几个一)万级呢?(几个万)亿级呢?(几个亿) 指导学生完成第2、6题。 师生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数位及表示的意义。 2.通过刚才的练习,针对这部分知识,你掌握了什么解决方法,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的地方。(鼓励学生针对同学的回答质疑问难,激发知识点的冲突,教师相机指点。)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用计算器计算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1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计数方法。 教学目标 2.初步学会简单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运算。 3.让学生善于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你们的计算能力怎么样?比比看! 我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计算工具的历史。 课件展示计算工具的历史。 (1)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 (2)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3)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4)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人们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这就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 2.计算工具的认识。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①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5;五颗在横梁下, 修改调整 每颗代表1。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珠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602,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然后出示教材第24页内容,让学生分别写出算盘所表示的数。 师生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②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教材第24页图):观察它们的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先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2)计算器。 计算器的使用非常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分别介绍: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让学生看教材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提出问题: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3.用计算器计算。 (1)学习例1。 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386+179=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试算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 师生交流后总结: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学生试算:825-138= 26×39= 312÷8= 反馈后让学生说说使用计算器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学习例2。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得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教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1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5.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第27页“你知道吗”。 师:你知道计算器中M+、MR、MC有什么用吗? 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功能键,并运用这些功能键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反馈完善 1.用计算器计算。 45×165= 356+85= 965-546= 28×254+654= 875-26×35= 2.用计算器计算前两小题,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两题的结果。 1122÷34= 19+9×9= 11122÷334= 118+98×9= 111122÷3334= 1117+987×9= 1111122÷33334= 11116+9876×9=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练 习 四 练习 课时 第12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运算,并能用计算器探索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和省略等。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探索规律等。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1)读出下面各数。 63004200120 1254605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十亿零二万二千 四十二亿零三百万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练习四) 二、师生互动 1.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个别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进行相应指导。 2.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要求,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每人出一道算式,先笔算,再互相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3.第3题。 课件出示表格,让学生计算购买这几项文具的金额,先笔算,再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4.第4、5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反馈时让计算又快又好的小组说一说自己获胜的技巧:原来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不一定是最快的,只要发现其中的规律,用规律进行计算更快。 修改调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