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藉:依靠、凭借 .
B.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阴:偷偷地 .C.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克:能够 .D.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曾:竟然 .
答案 B
解析 阴:暗中,暗地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
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①“山西”指“崤山的西面”;今指山西省。④“出身”意为“挺身而出”;今指人的身份等。⑤“休息”古义为“休养生息”;今指“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为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未可专以罪秦也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
子孙视之亦不甚惜 .答案 A
解析 A.连词,却,但,表转折;B.名词,作为/动词,成了,作为;C.连词,来/介词,因为;D.助词,的/代词,它。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答案 A
解析 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1)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2)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 (3)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 参考译文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吞并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一味责怪秦国。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任何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四、语言运用
12.重新排列下列各句的顺序。
①选择是一种选择 ②争取是一种选择 ③“要”是一种选择 ④有比争取更重要的选择时 ⑤“不要”也是一种选择
⑥放弃选择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⑦退让也是一种选择 答案 ②④⑦③⑤①⑥
13.请以“眼光”为中心,任选下面一个描写对象写一段话。(不得少于30字) (1)爷爷看着孙子嬉戏时的“眼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三看着邻居新买的小轿车时的“眼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人点数钞票时的“眼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夏夜的海滩,凉风阵阵,看到孙子在尽情地嬉戏,爷爷露出了慈祥的微笑,眼光紧盯着孙子奔跑的身影。
(2)看着邻居新买的小轿车,张三投之以羡慕的眼光,由衷地赞叹:这车真漂亮!哪天我也去买一辆!
(3)柜台上,一个商人接过钞票,兴奋地点起来,看他点数钞票时那专注的眼光,我想此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时他满眼都是钞票了。
第21课 伶官传序
,
雠已灭 通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仇” 仇敌 2.古今异义。 (1)岂非人事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系燕父子以组 .
1.通假字。 及仇
::
::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3)古义:推其根本。今义:原来的。(4)古义:绳索。今义: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
3.一词多义。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答案 (1)归顺/回到/回去/归还 (2)容易/改变/轻视/交换 (3)禀告/告诉、告知/向天地或祖先祭告大事/告发、揭发 (4)给/和/结交
4.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函梁君臣之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契丹与吾约为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抑本其成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①负而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仓皇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夫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凯旋而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祸患常积于忽而智困于所.微.,.勇.多
弟迹
驱出呼
功.
身之
应
溺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