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作文指导
不管是坡地、湾地、台地,还是一直向下的河谷地带,都是一样的,麦地从去年冬天熬到了春天,清明一过,就少不了一连十几天渐渐起来的火爆太阳,麦子就开始抽穗了,油菜也开花了,布谷鸟也就下到这里来了,一声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地叫起来。
布谷鸟要叫过二十多天后,接下来才是麦黄,先是挨近河谷地带先黄起来,那些湾地、台地也慢慢地黄起来。这个时候天空高远而又清澈,布谷鸟的声音也就高远而又清澈,像哨音裂空,在这样的天空下,很容易神驰,麦地由南向北,黄得才有劲儿。我每年要看到麦黄时节,都是有机会的。在我走动的时候时常看到布谷鸟的翅膀划过一片温和的麦地,像是从麦子肚腹上划过去的,耀眼的麦浪对它太温柔了,最后那只布谷鸟飞进河谷地带去了,那里的树才有着浅浅的绿意,也遮不住布谷鸟的声音。在这里,麦黄的大戏,好像马上就要开演了,已经响着轰隆的锣鼓点子似的,麦娘们饱满的喉结已经唱出了丰收的第一腔,麦娘们有醉意了,最高昂的那一腔,在麦垄间会腾起黄黄的泥土,那泥土分明就是麦的芬芳。
在整个大川北,如南充和绵阳都是一样的,布谷鸟一来不久全部是新麦子黄金的光芒,把川北布置成一个大神话般的麦仓。在记忆中,布谷鸟哪一年都是这样,也许因为这样大川北的麦仓才不会少,在川北它们的声音就是农事时空,那声音依然是人们想听见的。
在如此大好的节令里,我走近路边的麦田,脚步声也就不响了,声音也就停下来,朴素的土垄里,除了麦子,似乎看不到多余的绿色。偶尔有蚂蚁结着队子,在麦稞下的细土粒间爬行,爬行得很有劲,它们嗅见了麦子成熟的香气;还有细细的红蜘蛛,在麦秆儿上,结些给儿女们做游戏的网子,它们在天明时,就能捉住一些水珠儿,同样细小,闪着黎明时分独有的光芒。当早晨斜面的阳光明澈地照进麦田时,空气中的湿润,以万千的水意在半空中布置遥远的想象:与五千年以前一样的样子,它们列队指引着人类的生命,让生命走在它们前面。
沿着麦茎向下,把手指伸进黄黄的泥土里,有久远的时空感。那里,竟也是潮湿的,恰如生命的源头。那里是有吸引力的,劲力十足,像一团饧好的麦面,等待着一汪火焰。麦子都是从细细的泥土里长出来的,细细的泥土每年不但能长出这样的麦子,还要长出苞谷,还有南瓜、姜、葱、蒜和胡萝卜。
春天的麦地是一串汉字存在那里,积累起一层层厚重的历史,把历史一层一层抬起,上升,在时间上凝结成一个个陶罐、一把把青铜剑,青铜剑上面刻了人面、麦芒和日月。川北
5 / 12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作文指导
有五千年以来的麦地,大小故事都油汪汪地浮在上面,如火如焰。我终于明白了,麦地为何如此盛大:从冬季开始,从寒风中开始,在干燥而寂寞的期待中萌动。麦子,五千年精选的名字,一代代繁衍至今,啥样的经历都有过了;它们年年都经历在层层的胎脉之上,神灵毕现,每黄一层,就给史诗添上一行精彩。
家乡的麦,长得金属般的湛蓝,它的秆儿、茎儿、叶儿、细碎的花骨儿,它的芒,都是湛蓝的,闪着金属的光,完全不像我在更远的地方看到的麦,蓝得相当有刚性,绿得有水汽,蓝得坚强,绿得随意。在川北,这里的土地太厚实了,厚得很有历史;家乡的麦,就是受孕于土地的暗示,长出一粒粒饱满的、方方正正的、有棱有角的汉字了,于是我终于明白了,我是在麦黄时节中长大的,认识了麦黄的光芒,洞穿胸腔,发出一回有力的金属般铃铃的声响。
布谷鸟一声长,一声短,麦子从冬天开始,到夏天才结束一生,留下种子,再次种下,下一轮麦黄时,我还是驻守在地头,听到布谷鸟的声唤:“快黄快割!快割快种!”有如天籁。不管城市长多高,长多长,总是长不过麦子的垄头,高不过麦子的肩头。沿着麦的芒,布谷鸟的声音在一个重要而平凡的日子里,随着最后一缕晒焦麦粒的阳光,水光一般漫出地面,升上麦海的上空,涌成大图《太阳神鸟》,通体金黄。
【点评】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开头以布谷鸟的叫声引出麦地。接着二、三两段描绘川北麦黄的景象,表达出对丰收的喜悦;再用四、五两段写自己在麦地的所见、所感,赞美麦地“列队指引着人类的生命,让生命走在它们前面”,突出麦地对人类的养育之恩。然后用六、七两段议论点明“积累起一层层厚重的历史,把历史一层一层抬起,上升”“家乡的麦,就是受孕于土地的暗示,长出一粒粒饱满的、方方正正的、有棱有角的汉字”,这是作者情感的深化、文章主题的深化,突出麦地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最后用第八段收束全文,作者指出“不管城市长多高,长多长,总是长不过麦子的垄头,高不过麦子的肩头”,从而点明文章的主题:无论人类如何发展,也离不开养育自己的土地,因为,那才是人类的根。这样,作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景物描写的深入,层层推进,使情感不断达到新的高潮。
总之,写景散文的写作,应该在取景描绘的基础上,注重情感、分类描写、注意角度、顺序合理、层层推进,把景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触动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受到强有力的感染。
6 / 12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作文指导
题目:秋雨沙沙
要求:①抓住秋雨的特点展开描写。②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不断深化情感。③字数不少于600。
(二)多角度描写景物
具体按以下三个步骤:实写,虚写,结合思想感情进行总结。 1.实写
(1)“分解”——从整体写景到分解写景。 错误:笼统而不细致,描写概括而不具体。
首先应该学会“分解”,即在整体观察与写作的基础上学会分解观察与分解描写。比如上看、下看、近看、远看,要变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儿把镜头摇远,一会儿拉近呈大特写,一会儿又俯拍、仰拍,这样文章才有动感。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踪迹。游览一个地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写清楚游踪的主要途径是“移步换景”,即随着游览者、参观者立足点的不断转移,相应描述不同地点所见的景物。作者如同导游,领着读者一个点一个点地游览、参观。为了使状物绘景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还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丰富描写。
其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①多角度地进行观察,如空间顺序:可以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还要注意不要忘记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从开始到最后,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入微地观察,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到行文时,也要按照观察的顺序写,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又如时间顺序: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等。②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动”与“静”是一对冤家,一见面总爱吵个没完。一次,“静”对“动”说:“你怎么老跟着我?让我独自待一会儿不行吗?”“动”回答:“那怎么行!没有我,人家怎么能认出你来?”“静”不服气
7 / 12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作文指导
地说:“你举例说说。”“动”说:“古人笔下有这么两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如果不写‘蝉噪’‘鸟鸣’的动态,怎么能知道‘林逾静’‘山更幽’呢?还有……”“得了,得了!这么说,我俩是形影不离呀!”只有动静结合,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2)开放五官——从分解写景到开放五官(可以结合比喻句、对比句等来写)。
第一步讲的分解写景,主要是将眼睛看到的景物通过不同的方法“分”开来进行详细描写。但是,观察景物单靠视觉这一感官,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往往难以深刻地感受事物与立体地描绘景物。我们还需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与描写景物。古人写景就喜欢这样做,同样写“春”:“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的是视觉,“红杏枝头春意闹”用的是听觉,“踏花归去马蹄香”用的是嗅觉,“吹面不寒杨柳风”用的是触觉。我们只要仔细回想一下那些留在大脑中的经久难忘的景物形象,就会发现除了来自视觉的,还有来自其他感官的。也就是说,视觉仅仅是一种观察通道,人们观察与感受外物或景物的感觉器官,还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我们观察景物如能开放五官,充分地欣赏、品味景物,进行一定的语言加工,就能立体地、全方位地绘制出真切感人的图画来。
2.虚写
虚写要求作者能展开联想、想象和幻想,朝美好事物的形象方面设想,由眼前的景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物,既扩大景的内容又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如《春》中的“春花图”写桃、杏、梨花争芳吐艳,联想到秋天果实累累,开拓了更美的意境,抒发了对春光的喜爱之情。
3.结合思想感情进行总结
(1)情景交融。写景,要写真景物,寓真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好的景物描写应该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赋景物以人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或乐,或愁,景中有情,情景俱出。
景物描写,怎样才能做到情景交融呢?
要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景中要有情,情随景而出。如《春》,作者写“春草图”,抒发了对春的生机的赞许之情。
情与景要和谐统一。心中有怎样的情,笔下就有怎样的景,情和景应该是统一的。如,
8 /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