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5 23:47: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

(一) 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

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

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

的意义。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例如:

《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金文作 ,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前”的古文字形体和众多的文献书证均可证明“前进”乃“前”的本义,是古代的常用义,“前”原本就是个动词。既然如此,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军”为“屯扎、屯兵”之义,而许多教材则释为“名词用如动词”。军,金文中从车从勹(音同包,包围),本义为用战车环绕为营垒。上古车战,军队驻扎时以车自围。《说文·车部》:“军,圜围也。”《广雅·释言》:“军,围也。”古注多训“军”为“屯”。如《国语·晋语》:“军于庐柳。”(韦昭注:“军犹屯也。”);《战国策·齐策》:“军于邯郸之郊。”(姚宏注:“军,屯也。”);《吕氏春秋·权勋》:“以军于秦周。”(高诱注:“军,屯也。”)。可见“军”的本义为“屯扎”,本身也是个动词,不应视为名词活用如动词。

又如“饭”为“吃饭”之义,有的论著将其释为名词用如动词。饭,旧读上声,动词,表示“吃饭”。《说文·食部》:“饭,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典籍中多用其本义,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

也。”辛弃疾《永遇乐》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的本义为“吃饭”甚明,不能视为名词用如动词。相反,名词“饭”是由动词“饭”派生出来的。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鼓”、“将”、“雨”等。

综上所述,无论从字书、古注,还是古文献的使用上,都证明这些词本来就是动词。由于人们对其本义理解不确切,以今律古,从而误以为是名词,将其视为活用。

2.误把词义引申当作活用

词的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它在词义系统中是作为一个义项而存在的。引申义一般都是常用义,它与词性偶然变化而产生的临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不加区分,就会把词义的引申误作活用。例如:

“闻”,《战国策·齐策》:“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又《赵策》:“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吕氏春秋·察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军。”以上各句中的“闻”,有的教材注为“使动用法”,实则误将词义引申当作了活用。“闻”的本义是“感知”,听觉感知到和嗅觉感知到都曰“闻”。引申为“传”、“达”。《墨子·经说上》:“闻,或告之也,传也。”《华严经音义》:“闻,声所至也。”例如《诗经·大雅·崧高》:“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其中“闻”皆训“传”。又臣下奏事于君亦曰“闻”。《正字通》:“闻,人臣奏事于朝曰闻。”古注有不少训“闻”为“达”者,如《淮南子·主术训》:“而臣情得上闻。”高诱注:“闻,犹达也。”《礼记·少仪》:“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孔颖达疏:“闻名,谓名得通达也。”

“食”,《史记·淮阴侯列传》:“大丈夫不能自食”。句中“食”,有的教材注为“使动用法”。“食”是一个兼类词,名词义为“食物”,动词义“吃”引申为“养”。例如《左传·文公十八年》:“事以度功,功以食民。”杜预注:“食,养也。”《孟子·许行》:“治于人者食人。”赵岐注:“民治公田以奉养其上。”《淮南子·说山训》:“幸善食之而勿苦。”高诱注:“食,养也。”上述“闻”与“食”在句中用的都是引申义,是它们的常用意义,而不是临时意义,因此都不能视作“使动”用法,不能视作词类的活用。

(二)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

1.正确认识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所兼具的若干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内涵,一个兼类词所兼具的若干词的特性,都是它自身固有的,是词类的本用,它可以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存在,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如“益”,在古代汉语中既是动词,表示“漫出”、“增加”;同时又是形容词、名词、副词,分别表示“富裕”、“好处”、“更”等。

词类活用不是词所固有的,而是游离于词外、随文异用的,是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制约下由一种词性临时转变成另一种词性的灵活用法,如“梯”字,本义是名词,在“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中作“架设梯子”解;在“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杜牧《感怀》)句中作“攀登”解;在“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后汉书·西域传》)句中作“缘梯攀登”解。以上三处皆活用为动词。由此可知,词类活用一旦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些动词的语法功能在它身上就不复存在,它具有灵活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搜索更多关于: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的文档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dxwl6bryi7tdil0367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