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国家进一步根据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结构的不同,编制不同的消费物价指数。
(二)批发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这一指数的优点是对商业周期反应敏感,缺点是不包括劳务产品在内,同时它只计算了商业周期中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上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最终销售时的价格变动,其波动幅度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
(三)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该指数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所谓按不变价格计算,实际上是按照某一基期年份的价格进行计算。
4.简述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答: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超过必要量,导致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应采取抑制总需求的措施,即紧缩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支出,促使总需求接近总供给,以稳定物价。抑制总需求的政策主要有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两种。
紧缩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1)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时卖出有价证券以收缩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如出售政府债券,这是最重要而且经常被采用的一种政策工具;(2)提高再贴现率;(3)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4)在利率管制的国家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规模。无论是通过收缩货币供应量间接提高利率,还是直接提高利率水平,利率的上升会使人们减少消费需求而增加储蓄;同时,利率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投资成本的上升,这会起到抑制投资需求的作用。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具体措施包括:(1)增加税收,使企业和个人的利润和收入减少,从而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2)削减政府财政开支,以消除财政赤字,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3)降低政府转移支付,减少社会福利费用,从而减少个人收入,抑制个人消费需求。
5.针对通货膨胀如何实施供应管理政策? 答:具体包括:(1)改善产业结构,通过消除产业部门的“瓶颈”来增加有效供给。 (2)减税,即降低边际税率。这种办法被认为是解决“滞胀”的最佳办法。 (3)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4)稳定币值;
(5)精简规章制度,给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松绑,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让企业在市场经济原则下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应该说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最根本的手段,但它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供给弹性的限制。
6.简述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答:(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就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促进”、“促退”和“中性”三种观点的争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十几年中,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促进论”占主导地位。从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十几年的“滞胀”推动了“促退论”的发展。中性论者则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它是中性的。
(二)通货膨胀与国民收入再分配
在不能预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引起所得和财富的再分配。就所得的再分配而言,有固定的收入者在通货膨胀期间因其收入调整滞后于通货膨胀,从而会使实质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相反,有非固定收入者在通货膨胀期间能够及时调整所得,从而获益于通货膨胀。就财富分配而言,整个社会,每个人或阶层总会或多或少积累一定财富,但人们持有财富的形式极不相同。面值固定的金融资产,其价值随着物价上涨而下跌;各
种变动收益证券和实物资产在通货膨胀期间会因价格上涨而使其持有者的实际价值发生改变。至于收益和价值不定的金融资产,在通货膨胀期间收益增长与其价格上涨并非一致,因此,其持有者是否获益取决于二者的相对变化。
总之,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会导致整个社会财富不公平的再分配。一般说来,债权人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而债务人则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三)通货膨胀与资源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发挥着引导资源流动、分配社会资源的作用,使社会各种生产要素最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但是,当发生通货膨胀时,特别是在非预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劳务的相对价格随这种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资源的分配被扭曲。一是通货膨胀引起相对价格改变和资源不合理分配;二是通货膨胀助长投机并导致社会资源浪费;三是通货膨胀打击储蓄意愿并会降低资本的积累速度;四是妨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将极大降低。
(四)通货膨胀与社会秩序
通货膨胀不仅不利于经济增长,可能产生滞胀现象,而且会引起货币信用危机。因为,一方面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使正常的信用活动遭到破坏,使各种证券发行受阻;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使货币符号的价值储存功能丧失,人们的“货币幻觉”消失,挤兑风盛行,有可能引起银行的破产和倒闭,导致更多的经济混乱。同时,通货膨胀还会损害政府威信,使政局不稳。工人为争取增加就业、提高工资而罢工,轻则触发国内各阶层的经济斗争和社会动乱,重则导致政治和社会的崩溃。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它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作用过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传导机制等。
2.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借以调节金融、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行为。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六、问答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答:所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达到将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中介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然后,通过这些中介目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2、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答:所谓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手段。
3、什么是再贴现政策?
答: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来干预和影响市场货币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4、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借以调节金融、
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和利率水平的目的。
货币银行学 复习重点
(括号内是书中的页码)
货币的职能:交易媒介,价值标准,价值贮藏,支付手段(20)。
信用货币: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29)。
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主要形态,是现金和存款(30)。
信用货币的特征: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对公众的负债);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本位货币的独有性质(32):具有无限的法偿资格,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纸币)
纸币本位制度的特点(38):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本位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值关系。
信用工具(49):投资(包括借贷)的记账(已经不是书面)凭证。
信用工具主要有(50):股票、基金、债券、权证、存单、商业票据、银行票据等。 金融资产,金融商品,金融工具与信用工具,都是同义的(52)。 金融资产: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
货币市场(58):以短期(1年以内)信用工具为交易对象的金融市场。 资本市场(58):以长期(1年以上)信用工具为交易对象的金融市场。
债券到期收益率与债券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87)。实际上,如果一个债券的价格下跌,那末该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必定上升;而如果一个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上升,那末该债券的价格未必下跌。
贴现债券(91):发行价格低于面值,期满按面值偿还的债券。
1/
计算题:简单贷款的年复利率(90)=(n年后的一次性还款数量/贷款数量)n-1
1/剩余年限
计算题:贴现债券的到期收益率(91)=(面值/现价)-1(要求取三位有效数字)
1/剩余年限
计算题:一次性还本付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到期兑现额/现价)-1 计算题:贴现债券的贴现收益率(92)=[(面值-现价)/面值]×(1/剩余年限)
书中“如果债券的利率变化正处于一个上升时期,未来利率可能会比当前利率更高,那么潜在购买者当前就不会购买债券,因为当前购买意味着收益损失。”(93)是错误的。 影响资产选择的因素(94):财富,预期收益率,风险,流动性。(168) 某种资产的财富弹性(95)=该种资产需求量的变动幅度/财富的变动幅度
中央银行的性质(126):是发行货币的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的作用(130):发行货币,调节货币流通量,实施货币政策,监管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132)包括:贷款与再贴现,买卖证券,买卖金银与外汇。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134)包括: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及吸收财政性存款,集中管理存款准备金,办理全国的清算业务与其他业务。
商业银行的性质(148):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的特点(149):以盈利为目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不能发行货币,业务综合性强,功能全面。
商业银行的职能(150):金融中介,金融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