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课时达标 第44讲
1.(2016·天津卷)水中溶氧量(DO)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通常用每升水中溶解氧分子的质量表示,单位:mg·L。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源的DO不能低于5 mg·L。某化学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测定某河水的DO。
-1
-1
Ⅰ.测定原理:
碱性条件下,O2将Mn氧化为MnO(OH)2: ①2Mn+O2+4OH===2MnO(OH)2↓ 酸性条件下,MnO(OH)2将I氧化为I2: ②MnO(OH)2+I+H―→Mn+I2+H2O(未配平) 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2: ③2S2O3+I2===S4O6+2I Ⅱ.测定步骤:
a.安装装置,检验气密性。充N2排尽空气后,停止充N2。 b.向烧瓶中加入200 mL水样。
c.向烧瓶中依次迅速加入1 mL MnSO4无氧溶液(过量)、2 mL碱性KI无氧溶液(过量),开启搅拌器,至反应①完全。
d.搅拌并向烧瓶中加入2 mL H2SO4无氧溶液,至反应②完全,溶液为中性或弱酸性。 e.从烧瓶中取出40.00 mL溶液,以淀粉作指示剂,用0.0100 mol·L 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记录数据。
f.……
g.处理数据(忽略氧气从水样中的逸出量和加入试剂后水样体积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以上无氧溶液时,除去所用溶剂水中氧的简单操作为__将溶剂水煮沸后冷却__。 (2)在橡胶塞处加入水样及有关试剂应选择的仪器是__②__。 ①滴定管 ②注射器 ③量筒
(3)搅拌的作用是__使溶液混合均匀,快速完成反应__。
-1
2-
2-
-
-
+
2+-
2+
-
2+
1
(4)配平反应②的方程式,其化学计量数依次为__1,2,4,1,1,3__。 (5)步骤f为__重复步骤e的操作2~3次__。
(6)步骤e中达到滴定终点的标志为__溶液蓝色褪去(半分钟内不变色)__。
若某次滴定消耗Na2S2O3溶液4.50 mL,水样的DO=__9.0__mg·L(保留一位小数)。作为饮用水源,此次测得DO是否达标?__是__(填“是”或“否”)。
(7)步骤d中加入H2SO4溶液反应后,若溶液pH过低,滴定时会产生明显的误差。写出产生此误差的原因:__2H+S2O3===S↓+SO2↑+H2O、SO2+I2+2H2O===4H+SO4+2I、4H
+
+
2-
+
2-
-
-1
+4I+O2===2I2+2H2O(任写其中两个)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至少写出两个)。 解析 (1)可将溶剂水煮沸除去水中的溶解氧,然后再冷却至室温即可。(2)在橡胶塞处
-
加水样,为了防止空气中的O2进入三颈烧瓶中,可用注射器向三颈烧瓶中注入水样。(3)开启搅拌器,能使Mn与O2在碱性条件下快速完成生成MnO(OH)2的反应。(4)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利用升降法可配平反应②为MnO(OH)2+2I+4H===Mn+I2+3H2O。(5)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步骤e操作还需重复2~3次。(6)I2与淀粉混合,溶液中出现蓝色,随着反应③的进行,当溶液中I2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蓝色褪去,且保持30 s内颜色不再发生变化,即达到滴定终点。根据①②③三个反应可以找出关系式:O2~2MnO(OH)2~2I2~4S2O3,1-1-3-1
40.00 mL水样中含氧量为0.0100 mol·L×4.5×10 L××32 g·mol=0.36 mg,根
4据正比关系可求出1 L水样中的溶解O2为9.0 mg,即DO=9.0 mg/L>5 mg/L,故该水源作为饮用水源,DO达标。(7)若步骤d中溶液酸性过强,则S2O3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2和单质S,SO2还能与I2在溶液中继续反应生成H2SO4和HI,酸性较强时I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等,均能给实验带来较大的误差,影响测定结果。
2.2017年1月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专家屠呦呦研究员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奖。青蒿素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丙酮、氯仿和苯,在甲醇、乙醇、乙醚、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为156~157 ℃,热稳定性差,青蒿素是高效的抗疟药。已知:乙醚的沸点为35 ℃。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主要有乙醚浸取法和汽油浸取法。乙醚浸取法的主要工艺为:
-
2-
2-
-
+
2+
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Ⅱ的名称是__蒸馏__。
(2)操作Ⅲ的主要过程可能是__B__(填字母)。 A.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B.加95%的乙醇,浓缩、结晶、过滤
2
C.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分液
(3)用下列实验装置测定青蒿素分子式的方法如下:
将28.2 g青蒿素样品放在硬质玻璃管C中,缓缓通入空气数分钟后,再充分燃烧,精确测定装置E和F实验前后的质量,根据所测数据计算。
①装置D的作用是__将可能生成的CO氧化为CO2__,
装置E中吸收的物质是__H2O(水蒸气)__,装置F中盛放的物质是__碱石灰__。 ②实验装置可能会产生误差,造成测定含氧量偏低,改进方法是__在装置F后连接一个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F的装置__。
③用合理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称得:
装置 E F 实验前/g 22.6 80.2 实验后/g 42.4 146.2 则测得青蒿素的实验式是__C15H22O5__。 (4)某学生对青蒿素的性质进行探究。将青蒿素加入含有NaOH、酚酞的水溶液中,青蒿素的溶解量较小,加热并搅拌,青蒿素的溶解量增大,且溶液红色变浅,说明青蒿素与__C__(填字母)具有相同的性质。
A.乙醇 C.乙酸乙酯
B.乙酸 D.葡萄糖
解析 (2)青蒿素在水中几乎不溶,A项错误;获得的精品应是固体,C项错误。(3)青蒿素分子式的测定原理:燃烧一定质量的青蒿素样品,使其完全转化为CO2和H2O,然后测量CO2和H2O的质量,据此求出样品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进而可确定青蒿素的实验式(最简式),若已知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则可确定其分子式。②测定的含氧量偏低是由于外界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装置F中引起测定的含碳量偏高而造成的,因此改进方法是在装置F后再连接一个防止空气中CO2和水蒸气进入F的装置(如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③由实验数据可知,m(H2O)=42.4 g-22.6 g=19.8 g,m(CO2)=146.2 g-80.2 g=66 g,则
n(H2O)=1.1 mol,n(CO2)=1.5 mol,n(H)=2.2 mol,n(C)=1.5 mol,m(H)=2.2 g,m(C)
=18.0 g,m(O)=m(样品)-m(C)-m(H)=28.2 g-18.0 g-2.2 g=8.0 g,n(O)=0.5 mol,所以n(C)∶n(H)∶n(O)=1.5∶2.2∶0.5=15∶22∶5,即青蒿素的实验式是C15H22O5。
3.(2018·河南郑州三模)资料显示:O2的氧化性随溶液pH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室温下,
3
某学习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不同条件下KI与O2的反应,实验记录如下:
装置 序号 ① ② 烧杯中的液体 2 mL 1 mol·LKI溶液+5滴淀粉溶液 2 mL 1 mol·LKI溶液+5滴淀粉溶液+2 mL 0.2 mol·L HCl溶液 2 mL 1 mol·LKI溶液+5滴淀粉溶液+2 mL 0.2 mol·L KCl溶液 -1-1-1-1-1-15分钟后现象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蓝 ③ 无明显变化 ④ 回答下列问题: 2 mL 1 mol·LKI溶液+5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颜色2 mL 0.2 mol·L CH3COOH溶液 -1较②浅 (1)实验③的目的是__验证Cl是否影响KI与O2的反应__。
(2)实验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4I+O2+4H===2I2+2H2O__。
(3)实验②比实验④溶液颜色深的原因是__其他条件相同时,HCl是强电解质,其溶液中c(H)较醋酸溶液中的大,O2的氧化性较强__。
为进一步探究KI与O2的反应,用上述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序号 ⑤ ⑥ 烧杯中的液体 2 mL混有KOH的pH=8.5的1 mol·L KI溶液+5滴淀粉溶液 2 mL混有KOH的pH=10的1 mol·LKI溶液+5滴淀粉溶液 --1-1+
-
+
-
5小时后现象 溶液略变蓝 无明显变化 对于实验⑥的现象,甲同学猜想“pH=10时O2不能氧化I”,他设计了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以验证猜想。
(4)烧杯a中的溶液为__pH=10的KOH溶液__。
(5)实验结果表明此猜想不成立。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通入O2后,__电流表指针偏转,烧杯b中的溶液逐渐变成蓝色__。
(6)乙同学向pH=10的“KOH-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先变蓝后迅速褪色,经检测褪色后的溶液中含有IO3,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褪色的原因是__3I2+6OH===IO3+5I+3H2O__。
(7)该小组同学对实验过程进行了整体反思,推测实验①和实验⑥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可能是__中性条件下,O2的氧化性比较弱,短时间内难以生成“一定量”碘单质使溶液颜色发生变化;pH=10的KOH溶液中I被氧化生成I2,I2迅速发生歧化反应变为IO3和I__。
解析 (1)对比实验①可知,实验②中溶液变蓝肯定是加入了HCl溶液引起的,但HCl
4
-
-
-
-
-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