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有双重含义。其表层含义指雷锋叔叔时时处处想着别人,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把爱心洒遍了祖国各地。深层含义指作者希望人间处处都有像雷锋这样的人存在,希望奉献爱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长长的( ) ②蒙蒙的( ) ③弯弯的( ) ④晶莹的( ) ⑤温暖的( )
明确:①小溪 ②细雨 ③小路 ④露珠 ⑤春风 2.总结。
读着这首小诗,我们仿佛听见了小溪在说话,小路也在说话。优美的诗句,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仿佛觉得雷锋叔叔就在我们中间。是啊,雷锋叔叔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争做小雷锋,让雷锋精神永驻人间!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小溪——抱孩子——冒细雨——泥泞——脚窝??哪里需要爱心?小路——背大娘——踏荆棘——露珠——汗滴?
你在哪里?雷锋就在哪里??春风——四处寻觅?
雷锋叔叔,?
6 千人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9个生字,会认16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味爸爸和孩子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 / 206
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很多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写9个生字,会认16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掌握多音字“的”。
2.品味爸爸和孩子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很多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提问:过重阳节的时候,大家都吃过重阳糕吧?重阳糕香甜可口,是重阳节的传统美食。那么大家知道重阳糕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重阳糕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千人糕”,难道它真是由一千个人共同制作出来的吗?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寻找答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特别”“甘蔗”“甜菜”“劳动”“的确”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桌、菜、糕、粉、糖”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理解;学习“买、具、劳”这些生字时,可以运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学习“味、甜、特、确”这些生字时,可以运用加一加的方法。
形近字示例:
?nɡ?能干?能?né?
nɡ?熊猫?熊?xió?
?i?味道?味?wè
?
i?拾金不昧??昧?mè
32 / 206
??买?mǎi?买菜?
i?卖东西??卖?mà
加一加:
味=(口)+(未) 甜=(舌)+(甘) 特=(牛)+(寺) 确=(石)+(角)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能”左右均等,右部的“匕”第一笔是撇。
“桌”首笔的竖宜短,上下部的竖笔都要写在竖中线上。 “味”左窄右宽,右部第一横短于下面一横。 “买”横钩略窄,下横稍长,两点间隔均匀。 “具”上部略窄,横笔间距相等,底横略长。 “甘”上横宜长,两竖略向内收,内横居中。 “甜”左右分布均匀,要写得紧凑。 “菜”下部“木”的竖上面只冒一点儿头。 “劳”中部的“冖”要盖住下部。 易错提示:
“味”的右部是“未”,不要写成“末”。 “具”的上部有三短横,不要多写或少写横。 “菜”的下部有三点,不要多写或少写点。 (3)多音字。
??de:好的 红的
的?dī:打的 的士??dì:目的地 漫无目的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dí:的确 的当
33 / 206
未:味(口味)—妹(姐妹)—昧(拾金不昧) 采:菜(菜叶)—彩(彩色)—踩(踩踏)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2.课文是以什么形式写作的?突出运用了哪种描写方式? 明确:课文以父子对话的形式写作,突出运用了语言描写。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一块小小的千人糕,制作的过程却并不简单。同学们,你们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道理了吗?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了解千人糕被制作出来的具体过程。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才能 特别 桌子 工具 甘甜 甜菜 劳动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千人糕需要很多人的合作才能做成,制作千人糕具体要经过哪些过程呢?从千人糕复杂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又能领悟到什么道理?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4自然段,孩子想象中的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
2.阅读第5自然段,孩子在看到千人糕之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明确:孩子觉得千人糕看上去跟平时吃的糕没有什么两样。 3.孩子为什么“急忙尝了尝”?
明确:因为孩子看那糕跟平时吃的糕没有什么两样,认为可能是味道很特别,所以“急忙尝了尝”。
34 / 206
知识拓展:
反问
反问就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反问句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如:“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这句话就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它的味道不特别。
4.看过、尝过千人糕后,孩子是如何看待千人糕的?
明确:孩子认为千人糕的外形和味道和平常的米糕一样,觉得千人糕很普通。 5.第8自然段“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农民种稻子需要很多工序。表明千人糕的制作工序有很多。 知识拓展:
省略号
省略号是表明文句中省略内容的标号。其用法有以下几种:①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②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③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④表示静默或思考。⑤表示说话断断续续。⑥表示语言的中断。⑦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6.阅读第8、9自然段,概括制作千人糕的过程。
明确:①农民种稻子,加工成大米磨成粉。②种甘蔗、甜菜,用甘蔗汁、甜菜汁熬成糖。③做好米糕,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
7.第10自然段的“平平常常”与“平常”有什么区别?
明确:“平平常常”比“平常”程度上要深些,强调了米糕的普通。 AABB式词语示例:
红红火火 明明白白 冷冷清清 清清楚楚 欢欢喜喜 星星点点 吞吞吐吐 老老实实 许许多多 安安稳稳 马马虎虎 口口声声
8.“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请结合“平平常常”“很多很多”“才能”这些词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明确:“平平常常”突出了米糕的普通,“很多很多”突出了制作千人糕需要的人数之多、劳动之重,“才能”说明制造千人糕的过程很不容易。这句话说明制作千人糕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劳动,表现了千人糕的来之不易。
9.孩子对千人糕的看法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5 / 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