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质量测试卷(一) (《诗歌之部》能力过关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想象就是假定,假定了感情才有自由。贺知章说过柳丝“万条垂下绿丝绦”。李白想象的柳丝,气象就有不同凡响的自由了:“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李白的自由来自何处?来自自己对朋友的感情特征和由这种情感特征所选择的柳树的某一特征,而不是全部特征。如实反映生活,拘泥于柳树的特征,没有想象,感情就没有自由,就没有诗意了。有人说贺诗的好处是它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但就诗而言让诗人激动不已的不是柳丝之茂密,而是它“万千柳树”和“细叶”的对比。“不知细叶谁裁出?”这么精致,这么纤巧的细叶,这是谁精心剪裁的呀?这才是贺知章的发现。通常到了春天,几乎所有的树枝长得枝繁叶茂,可柳树的特征恰恰相反,柳枝非常繁茂,叶子却很纤细。这个特点让贺知章震惊了,感到非常美。这种美,从科学的眼光来看,是由于春风吹拂,温度、湿度提高了,是柳树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是自然而然的。但诗人觉得这不过瘾,不自由,他觉得它比自然美更美,经过精心想象设计才比自然美更精致。这是一种假定,是一种想象,诗人美好的情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自由地得到表现。
要进入艺术欣赏之门,一定要明确,所有的艺术都是假定的。从一幅画到一部电影,从一个演员到一首诗,都是假定的。真的向日葵不是艺术,武松打虎,真打老虎也不是艺术。我们现在反对假冒伪劣,但是我们没有反对艺术的假定性。假定就是想象,想象的自由是艺术的生命。在表演艺术上,一个流派强调绝对的
真实,它追求生活的逼真,艺术家、演员一上了台以后就应该把自我忘掉。比如我是一个教授,要演小偷,首先要把教授的感觉忘掉,尽量地进入角色,进入规定情境,想象自己是小偷,用小偷的感觉、小偷的眼睛和潜意识看世界,看见人家的钱包手就痒。另外的一个艺术流派认为艺术是假定的,是不能忘我的,他提出一个“间离效果”理论,要记住自我。同一个角色的生命,就在于我演和你演的不一样。我的自由和你的自由不一样。比如京戏,背上插了几面旗就是千军万马,鞭子一甩,走了一转,已过了五十里了;酒杯拿起来,胡子还没摘酒就喝完了……整个舞台就是假定的想象,不是写实的,“间离效果”,就是间离现实,间离了机械的真,才有艺术想象的自由。
这两个流派,他们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追求“间离效果”的流派可能更有道理。你们可以看到,越是到当代,艺术家越来越强调超越现实,间离现实,和现实的本来面目拉开距离。不管是绘画还是城市雕塑,不是越来越追求像,而是追求不像,追求抽象。这是一种历史的潮流,这种潮流不是偶然的,而是从艺术的内在矛盾中演化出来的。所以,从严格理论上说,不能机械地把艺术当作真实地反映,它是假定的、是表现人的内心真诚的。从方法上来说,要看它内在的矛盾,这叫真假互补,虚实相生。
(摘编自孙绍振《审美阅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的自由”是说李白借助于想象表达对朋友的情感,没有拘泥于柳树本身的特征。
B.贺知章认为枝条繁茂、叶子纤细的美是柳树的遗传基因的作用,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美。
C.所有艺术都是假定的,假定就是想象,因此,强调绝对真实的主张背离了艺术的本质。
D.当代艺术家越来越强调超越现实和间离现实,因此,越是不像或抽象的艺术作品越好。
解析:选A B项,移花接木,“是柳树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是文章的观点,而非贺知章的理解;C项,“强调绝对真实的主张背离了艺术的本质”理解有误,第三段开头说“这两个流派,他们都有各自的道理”;D项,“越是不像或抽象的艺术作品越好”属绝对化表述,且原文无此信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通过两首涉及柳的诗,论证了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才能得到自由表现的观点。
B.第三段对两个艺术流派的不同主张进行了对比,否定了前者而对后者表示了赞同。
C.最后一段阐述了艺术创作追求“间离现实”成为历史潮流后,又深入分析了其原因。
D.文章从文艺欣赏和创作等方面论述了假定就是想象,想象的自由是艺术的生命的论点。
解析:选B 无中生有,作者并未否定前者主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想象就是假定,假定了感情才有自由。换言之:文艺创作中没有想象,感情就没有自由。
B.贺知章创作《咏柳》的思维过程启示我们,只有善于想象才能在文艺创作中有所创新。
C.齐白石画的水墨虾在自然界并不存在,按间离效果理论可理解为它体现了“真假互补”。
D.诗人美好的情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自由地得到表现,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虚构的。
解析:选D 绝对化表述,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都是虚构的,而是讲究“真假互补”“虚实相生”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019·山东潍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 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 000元后 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月收入 年收入 调整前年纳税额 调整后年纳税额 减税额 降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