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旅游地理学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6 10:02: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水体 T2 1.616(2.084) 1.725(2.994) 0.495 0.710(1.232) —

气候 T3 1.167(2.205) 0.801(1.391) 0.546(0.948) 0.551(0.957) —

动物 T4 0.258(0.449) 0.265(0.452) 0.385(0.668) 0.273(0.473) —

植物 T5 0.370(0.642) 0.430(0.700) 0.631(1.095) 0.593(1.029) —

文化古迹 T6 0.665(1.154) 0.838(1.445) 0.871(1.512) 1.844(3.201) 5.041

民情风俗 T7 0.483(0.839) 0.539(0.953) 0.566(0.938) 1.410(2.448) (8.750)

规模 S2 1.262(10.00) 0.720

景点集中度 T8 1.001(7.930) (1.250)

景区容纳量 T9 0.261(2.070) 引自楚义芳,1989。 根据对基本类型评价因子按不同组合的选择旅游资源质量评价可以构建为两种基本评价模式,即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和旅游资源共性因子综合评价,分别介绍如下:

(1) 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

旅游资源特征值是指反映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形状和结构特征的量值,这些量值经过详细调查后获得。评价是事先对68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特征逐一进行分析,并以此选择确定该类型的评价因子,以此构建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评价模型,选择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方法与步骤是: ① 确定每一基本类型评价因子:选择适应考虑所选因子对反映该类型值量的重要性,不要出现遗漏,但因子过多,又不便操作一般选4~7个。

② 评价因子赋值:设某一类型的评价因子有N个,F=(F1,F2 ,… FN),找出其中最不重要的因子比如是Fi赋值Fi=1,然后把其它因子与该因子进行对资源值量贡献比较,并按如下规则赋值:

1 与Fi同等重要; 3 与Fi稍微重要; 5 与Fi较为重要; 7 与Fi重要的多; 9 与Fi极度重要;

这样每个评价因子就得到一个属于(1、3、5、7、9)这5个集合中的一个,分别代表各因子对于最次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记为V=(VVV)。

③ 建立判别矩阵: 与层次分析法和地理环境辨识模型不同,这里的判别矩阵不是由人工构造,而是由上面所的因子值V计算,这种方法计算判别矩阵避免了人工构造可能带来的错误,具有完全一致的特点,无需调整矩阵即可一次性通过一致性检验。其公式如下:

Vi-Vj﹢1 (Vi﹥Vj)

Rij= 1 (V=iVj)

1/(Vi-Vj﹢1) (Vi﹤Vj)

Rij第i个因子相对于地j个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值域范

围是(1/9,1/7,1/51/3,1,3,5,7,9)。 ④ 据判断矩阵,计算权重系数,其公式为:

1/n

Wi=Mi/M1M2M3Mi 其中Mi=(Ri1 Ri2Rin) 。根据上述方法得到各主要基本类型的评价因子和权重系数。如表2。

表2.部分基本类型的评价因子判断矩阵与权重系数

代码 因子名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112 112 洞穴

01 洞庭数量 1 3 3 1 -5 0 0 0 0 0 0.1547

02 最大厅面积 -3 1 1 -3 -7 0 0 0 0 0 0.0601

03 最大厅高度 -3 1 -3 -7 0 0 0 0 0 0 0.0601

04 洞腔长度 1 3 3 1 -5 0 0 0 0 0 0.1547

05 石景造型 5 7 7 5 1 0 0 0 0 0 0.5704

203 203 湖泊

01 湖泊面积 1 3 3 1 5 -3 0 0 0 0 0.1931

02 岸线状况 -3 1 1 -3 3 -5 0 0 0 0 0.0784

03 平均湖深 -3 1 1 -3 3 -5 0 0 0 0 0.0784

04 湖水透明度 1 3 3 1 5 -3 0 0 0 0 0.1931

05 湖泊年龄 -5 -3 -3 -5 1 -7 0 0 0 0 0.0361

06 06 观赏价值 3 5 5 3 7 1 0 0 0 0 0.4201

⑤ 建立各因子评价标准 :这是旅游资源评价至关重要的一步,各因子的评价标准规定为五个等级,每级从高(一级)到低(五级)分别为5、4、3、2、1。立足于本区域,参考国内其它地方的资源情况,制定出个评价因子的评分标准(表3)。

表3 部分基本类型各因子评价标准列表

代码 因子名称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112 112 洞穴

01 洞厅数量 大10 10~7 7~4 4~2 小于2 02 最大厅面积(平方米) 大于1000 1000~500 500~250 250~100 小于100 03 最大厅高度(米) 大于50 50~30 30~15 15~5 小于5 04 04 洞腔长度(米) 大于5000 5000~3000 3000~1000 1000~500 小于500

05 05 石景造型 极奇特 很奇特 较奇特 一般 较差

203 203 湖泊

01 湖泊面积(平方千米)大于15 15~10 10~5 5~1 大于1 02 岸线状况 极其曲折 很曲折 较曲折 有一定曲折 平直 03 平均湖深(米) 大于15 15~10 10~5 5~1 小于1 04 湖水透明度(米) 大于5 5~3 3~2 2~1 小于1 05 湖泊年龄(年) 大于500 500~300 300~100 100~50 小于50 06 观赏价值 极高 很高 较高 有一定价值 一般 302 302 古树名木 01 01 树高 大于50 50~30 30~20 20~10 小于10

02 02 树龄 大于200 200~100 100~50 50~10 小于10

03 03 树形 极优美 很优美 优美 较优美 一般

04 04 树种 极珍贵 很珍贵 珍贵 较珍贵 一般

05 05 与人事附会 世界名人 国内名人 地区名人 当

地名人 无

注:引自伊泽生,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52—63。

⑥ 评价实施过程:评价时,由普查人员、专家和游客共同对所调查的基本类型实体的评价因子根据其特征数据和品质表现确定出它在标准列表中的等级,按下式得出该类型实体的评价总分,S=(SW)

评价结果以百分之表示,质量等级分五级划分原则是:一级:80分,二级65~80分,三级:50~60分,四级:50~60分,五级:0~30分。 (2)普查区旅游资源品质总体评价

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品质级别认定以后,根据普查小区内类型实体所提供的质量级别进行资源统计,以该区各资源数量乘以各级评价赋值(分别为10、7、5、3、1),得出该级类型得分,各级相加得出该区资源质量总分。公式为:

R=∑(N1i×10+N2i×7+N3i×5+N4i×3+N5i×1) 式中:R为各普查小区综合得分, N1i、、N2i、N3i分别为一、二、三、四、五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数。

第三节

第三节 容量评价

旅游容量,即旅游环境容量,指旅游地开发和发展旅游在不影响后代对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旅游地环境和生态、旅游地社会和经济能力、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行为所能承受的最大游客量。旅游环境容量的核心是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容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是环境的再生的性能。其次是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心理承载能力。因此旅游环境容量具有综合特征,他不仅指旅游地的环境、生态承载能力、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心理承载能力,还包括了旅游地的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承载能力。旅游环境容量的综合性可用图一表示:

植被 大气

旅游地环境、 土壤

生态容量 水 生物

空间容量

拥挤量 物价上涨度

旅 旅游地居民和 生活环境变恶劣 环 旅游者心理容量 心理感受质量下 游 降

境 民风民俗的改变 容 宗教信仰受冲击 量 旅游地社会环 人口急剧增长 境容量 生活方式改变

社会道德受冲击 人力、物力、财力 旅游地经济环 投资开发规模、强度 境容量 基础设施容量

经济发达程度与国民 收入 一、旅游环境容量的分类与度量

旅游环境容量按照旅游地现实承载量,可分为以下几类。 1. 1. 旅游环境、生态容量

包括旅游地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两个方面。前者指旅游者对环境造成的各种污染可能突破环境自我净化的限度,后者指旅游地生态保持平衡所能容纳的最大游人数。有学者将环境生态容量所能承载的游客数量用函数式表示为:

EEBC=MIN(WEC,AEC,SEC,EEC)

式中:EEBC:环境生态容量。取决于四个分量值:

WEC:水环境承载量(以水面为主要旅游资源,取WEC =水环境容量/人均废水产生量,不以水面为旅游景点或不构成主要环境要素,则取无穷大);

AEC:大气环境容量(不产生大气污染的旅游活动类型,可取无穷大;产生大气污染时,AEC=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人均废气产生量)

SEC:固定废弃物作用所产生的容纳量:其公式为: SEC=(

式中:Si为第i种污染物自然环境净化量(量/日);Ti为第i种污染物的净化时间(日);Qi每日由人工处理掉的第i种污染物量;Pi每位旅游者一天内产生的第i种污染物量。

EEC:自然植被(土壤)承载量,取决于自身接受践踏并恢复的能力,

取决于现场监测所得的数据。 2. 2. 旅游资源空间容量

旅游资源空间容量指旅游地空间面积所能容纳最大游人数。一般可用公式表示为:资源空间容量= ∑(各资源空间面积/不同景区人均基本空间标准面积)

①引自崔风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经济地理,1995年第1期。

旅游地空间容量等于各景区(景点)空间容量之和。 3. 3. 心理容量

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容量和旅游者的心理容量,旅游目的地居民容量,指旅游目的地居民在心理感知上所能接受旅游者的数量。旅游者心理容量指旅游者旅游时在不影响感受质量时所能容忍的拥挤程度。 4. 4. 经济容量

经济容量指旅游地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中,当地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旅游活动量。它包括:基础设施与旅游专用设施的容纳能力,投资和接受投资用于开发的能力,当地产业中与旅游相关产业所能满足旅游需要的程度及区域外调和的可能和可行性。 5. 5. 旅游地社会环境容量

旅游地社会环境容量,指旅游地的人口、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开放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接受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地社会环境容量的量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难以用一个公式进行测算,通常可以通过民意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综合进行定性分析,以反映出社会环境容量的大小。

以上五个旅游基本容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个旅游地能够接待的旅游流量决定于五个基本旅游容量中最小的一个。 二、旅游环境容量度量方法 1. 基本空间量测指标

所谓基本空间标准,指在旅游活动的主体(人)和载体(车、船等)在旅游目的地所使用的空间规模大小和设施量。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是一个同旅游地承受的旅游活动像对应的适当的基本标准, 即单位利用者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它的确定对于规划旅游地规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山顶观景厅,确定每人所占用空间密度直接关系着观景厅的大小;在海滨浴场多以每个人所占用的海滩面积来表示。量测基本空间的指标,在量测旅

2

游资源容量时通常用人均面积(m/人),在量测设施时多用设施比率(设施量/旅游者数),在量测生态容量时则用一定空间规模上的生态环境能吸引和净化的旅游污物量(污物量/环境规模),量测旅游心理容量时的基本空间标准用人均占用面积数的指标。此外,根据旅游旅游场所或设施的空间特性,还可以用到长度等其它标准。不同类型的旅游场所其性质和用处不同其基本空间标准就不同,人们通常通过经验积累和专项研究来获得空间标准。在旅游资源规划中,基本空间标准是规划直接使用的一项重要指标。量测旅游资源容量旅游心理容量和旅游设施容量用到的基本空间标准,需要到旅游地直

搜索更多关于: 旅游地理学教案 的文档
旅游地理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fjjb8pxqx1cf865cb2v_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