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十五:孙中山早年活动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即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即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1]
推翻封建帝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
21
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遗嘱
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他的《家事遗嘱》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问题:
1、孙中山一生的主要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 2、中国先进分子对中华民族进步的历史作用?
3、孙中山的遗言体现了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发?
22
案例十六:“三只兔子”会北大
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经闻名遐迩。胡适曾经说过一句俏皮话:“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这“三只兔子”的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年轻的著名教授胡适。蔡元培生于L868年1月1 1日(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干支纪年为丁卯年;陈独秀生于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干支纪年为乙卯年;胡适生于1891年12月17日(清光绪十七年),干支纪年为辛卯年。按十二属相来说,他们三人都是属兔的,这就是胡适戏言的由来。中国人崇拜生辰属相,“三只兔子”之说便相传成诵。
蔡元培是北大改革的领导人物,陈独秀与胡适则是其行政上和学术上的得力助手,他们三个是当时北京大学的灵。虽然当时的北大是他们共同的舞台,但于各自的起不同,步履不同,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不同。蔡元培一生致力于革命教育业,作为同盟会员,他在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就提出要实行军国民教育、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进行全面教育培养一代“共和”新人。匕大是蔡元培最后的舞台,1917年,他入主北大后,进行了大大刀阔斧的改革,“兼容包‘“思想自由”,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各种思想流派竞相传播,使北大由声望欠佳的“官僚养成所”一跃成为当时的学术圣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进而成为五四运动的中心。其在香港逝世后,中共中央致电,称其“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毛泽东更是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陈独秀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但也毁誉参半。他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起了被誉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的新文化运动,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并抓住实际创立中国共产党。可惜在国民革命时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以致毛泽东在“七大”上评价其“五四运动总司令”, “创造了党”,只可惜“晚年颓唐,浩叹由衷”。 胡适早年,国难频仍,戊戌变法的破产、八国联军的侵略,促使热血青年出于民族自爱自强的愿望,积极寻找救国之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时风靡全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以“适之”为字。胡适正是在北大这个舞台上走入人们的视野的。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 9年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反对社会革命。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曾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 问题:
1、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前辈知识分子身上的优秀品质? 2、先进知识分子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是什么?
23
案例十七:
张熙若说:\个人主义在理论上及事实上都有许多缺陷流弊,但以个人的良心为判断政治上是非之最终标准,却毫无疑义是它的最大优点,是它的最高价值。??至少,它还有养成忠诚勇敢的人格的用处。此种人格在任何政制下(除过与此种人格根本冲突的政制)都是有无上价值的,都应该大量的增加的。??今日若能多多培养此种人材,国事不怕没有人担负。救国是一种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惟有伟大人格者才能胜任。\
(五月五日《大公报》的《星期论文》是张熙若先生的《国民人格之修养》。) 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Individuality),他的特性有两种: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
所以我完全赞同张熙若先生说的\这种忠诚勇敢的人格在任何政治下都是有无上价值的,都应该大量的培养的。\因为这种人格是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欧洲十八九世纪的个人主义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方才有今日的文明世界。我们现在看见苏俄的压迫个人自由思想,但我们应该想想,当日在西伯利亚冰天雪地里受监禁拘囚的十万革命志士,是不是新俄国的先锋?我们到莫斯科去看了那个很感动人的\革命博物馆\,尤其是其中展览列宁一生革命历史的部分,我们不能不深信:一个新社会、新国家,总是一些爱自由爱真理的人造成的,决不是一班奴才造成的。 孙中山先生是。。。。无疑的是民治主义的信徒,又是大同主义的信徒。他一生奋斗的历史都可以证明他是一个爱自由,爱独立的理想主义者。我们看他在民国九年一月《与海外同志书》(引见上期《独立》)里那样赞扬五四运动,那样承认\思想之转变\为革命成功的条件;我们更看他在民国十三年改组国民党时那样容纳异已思想的宽大精神,--我们不能不承认,至少孙中山先生理想中的国民革命是和五四运动走同一方向的。因为中山先生相信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转变\,所以他能承认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的事\。思想的转变是在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条件之下个人不断努力的产儿。个人没有自由,思想又何从转变,社会又何从进步,革命又何从成功呢? -----胡适:再谈\五四\运动
http://reading.cersp.com/WeekReading/Classical/200703/3409.html 问题:
1、分析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表现,当代年轻人应怎样养成现代人格? 2、健全公民人格养成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是什么?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