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岩层为厚层石灰岩,岩层较厚,完整性好 14.石龙洞组地层——棕岩头隧道
微晶白云岩,岩层较厚,属于寒武纪下统,与天河板组为整合接触 15.覃家庙组——棕岩头隧道
薄层灰岩,中间夹有泥质岩,与下部石龙洞组整合接触,寒武纪上统。 16.三游洞组
寒武纪上统,岩性为白云质灰岩,有叠层石,层间有泥质岩,存在沉积间断。岩层产状右侧倾向336°,倾角72°,左侧倾向130°,倾角76°. 17.奥陶纪
寒武纪和奥陶纪在此分界,此处为奥陶纪灰岩,泥质含量高,海相沉积,由于历史上海进海退,造成了泥裂构造,称为瘤状灰岩;上方山坡可以观察到笔石化石。 18,志留纪——屈原故里
19.此处为志留纪粉砂质页岩,硬度小,由于降水、地下水的渗透,使其表面呈类似铁锈的土黄色,风化程度高,敲开后其断面为灰绿色;伴生构造,有两组竖直方向的构造面,与岩层面接近垂直。岩层产状倾向297°,倾角19.5°。
路线三:沿泗溪河至泗溪公园
1. 花岗岩——公路上第一点
花岗岩的倾向239°,倾角为21°。 2. 莲沱组——公路上第一点
莲沱组岩性为紫红色石英砂岩,倾向202°,倾角为24°,中厚层含有石英砂岩,有粉砂质夹层(厚度约为5cm)。用锤敲打声音沉闷,回弹度小,风化程度高。往倾向前行20m左右,岩层逐渐变为棕色和暗红色,岩层厚,粉砂质夹层3cm~5cm,出现垂直于层面的裂隙,与下方花岗岩为沉积接触。 3. 南沱组
.
精品文档
厚层灰绿色含砾冰碛泥岩。砾石粒径约为5cm,磨圆度好,岩层因溶蚀水含溶蚀孔状结构,用锤敲打声音沉闷,回弹度小,风化程度高。岩层产状倾向239°,倾角42°。 4. 陡山沱组
陡山沱组二黑,页岩风化程度严重,岩层较薄,厚度约为10㎝,砸开后断口呈灰白色。岩层产状倾向241°,倾角32°。往上有灰黑色中厚层白云岩,厚度约70㎝,岩石弱风化。 5. 灯影组
被大量植被覆盖,可见部分少 6. 发电厂旁陡崖
从下往上依次为水井陀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可见的为深灰色的夹有白色条带的石牌组、灰色的天河板组、表面呈现黄色石龙洞组,均为整合接触。
7. 石龙洞组——溢流坝
左肩
为泥质灰岩夹有少量石英,弱风化 8. 覃家庙组——鱼泉洞
9. 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碎屑白云岩夹微晶白云岩,局部夹有黄色较薄灰泥岩,
风化较强,
岩层产状倾向230°,倾角17°。
4.2地质构造
(1)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在构造运动中受力形成连续弯曲的永久变形。本区盖层褶皱
.
精品文档
发育,比较复杂,主要沿基底周边弧形展布,主要有南北和近东西两个走向。此外发育大量层间滑动和断裂牵引褶皱。规模大且有控制作用的主要是近南北向的黄陵背斜、秭归向斜和仙女山向斜。 1、黄陵背斜
黄陵背斜西半部构造行迹展布在太平至香溪一带,是一个长短轴比为2:1的复式短轴斜歪背斜或穹窿构造,有砥柱和脊柱两部分组成,砥柱为古老的崆岭群变质岩及花岗岩组成,脊柱为黄陵背斜轴,轴向北17度,周面倾东,实习区内南北轴长26km(全长120km),东西宽13km(全长85km)。两翼岩层产状倾角较陡(30~40度);东翼岩层产状倾角较缓(8~15度);南北端倾伏角小于15度。黄陵背斜出现在燕山期以前的卯支期,燕山期定型并继续发展,其构造形变较强烈,两侧形成有盾地,实习区内只有西侧盾地,即秭归向斜。 2、秭归向斜
秭归向斜以秭归老县城命名,北起兴山南阳河,向南经马家坝、秭归县旧址等地,扬起于梅坪附近,长47km,其轴向总体为北10~20度东,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干扰和改造,使其轴线发生S变形,向斜西翼倾角30度和东翼倾角25度,整个秭归向斜平缓开阔,核部由侏罗系内陆湖泊碎屑岩地层所组成,因其长短轴大体相当,为此又称为秭归盆地,形成时代与黄陵背斜一致。 3、仙女山向斜
位于秭归县仙女山一带,主体围绕仙女山展布,轴向近南北略偏西,长10km,宽3~4km,核部地层由下白垩统石门组的砾岩和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 4实例
在第二天的实习中,我们观测到了两处处褶皱:
①位于陡山沱组内(三白)的平卧褶皱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明显的背斜构造,下部是一个被破坏了的向斜,整体呈反“S”形。此处地层很薄,由于滑脱作
.
精品文档
用形成平卧褶皱
②棕岩头隧道对面的覃家庙处的平卧褶皱。此处平卧褶皱主要是由于滑脱作用形成
(2)断裂构造
断层岩层或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构造现象。节理是指那些有一定成因、形态和分布规律的裂隙,构造节理是各种裂隙中分布最广泛的裂隙,根据力学成因可分为剪切节理、张节理和劈理三种类型。断层与构造节理合称为断裂构造。 ①断层
此次实习过程中,在第二天茅坪港——路口子路线中我们观察到了正断层,逆断层,地堑。
逆断层:在杉木溪往前行大约100米处可观测到两处逆断层。该处断层上盘上移,下盘下移。断层厚度约为10cm,上盘产状倾向154°,倾角65°,下盘产状倾向65°,倾角81°。断层两侧岩层可观测到牵引褶皱,在岩层上还能明显
的观察到X型剪节理。在下部还有石英岩脉侵入裂隙。在覃家庙组和三游洞组的界限点处有两个断层,其中右侧断层为逆断层,裂隙厚度约为15cm,裂隙中填充有砂质砾石。产状倾向336°,倾角72°。
正断层:在覃家庙组和三游洞组的界限点处有两个断层,其中左侧为正断层,上盘下移,下盘上移。产状倾向130°,倾角76°,裂隙厚度宽约2cm,裂隙中填充有砂质砾石。
.
精品文档
地堑:两边岩层沿断层面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形成地堑。在第二天茅坪港—
—路口子路线中进入寒武系水井沱组由于断层形成了地堑,一侧倾向225°,倾角12°
层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 ②节理
剪切节理:是有剪应力所形成的破裂面。在实习中我们见到了许多此类节理。如茅坪港——路口子路线中观察到的X型节理
五. 岩溶水文地质
该区具有地层多样性.地质构造及地形条件复杂等特征,地下水赋存田间主要取决于地层岩性和构造条件,这里将地下水赋存条件及补、径、排形式归为第四系
孔隙含水岩性、结晶岩类含水岩系、碎屑岩类含水岩系、碳酸盐岩含水岩系四种类型:
(1)第四系孔隙含水岩性
各类成因的第四系堆积物,其空隙中赋存大量孔隙水,引起堆积物分布厚度、成因、连续性和所处的地形条件不同而赋税程度不同。大气降水渗入含水层中成为孔隙水,孔隙水部分渗入到基岩中,部分在地形存低洼处或接触带上以面状或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