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1-翁乐平-有效追问,深度对话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3 3:48: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有效追问,深度对话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追求对话互动,其中师生对话成为架构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师生对话必然能顺利流畅地推动教学进程,而追问是师生对话中常见的形式,笔者试着从文本深入和课堂生成两方面进行有效追问,以期在课堂中抓住契机,深度对话,给课堂注入新鲜活力。

关键词:师生对话、追问、引导、文本深入、课堂生成

在对话理论框架下,阅读教学的本质被界定为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种种多边互动的对话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呈现。其中师生对话作为阅读教学互动、交往的重要形态贯穿课堂,展现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景观。而有效的师生对话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更深刻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广泛地争鸣,同时也增进教师对文本的反思。而在师生对话中老师的肯定赞赏固然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者地位也意味着引导是不容忽视的形式,引导中有升格总结,也有适时追问,可以说,追问是属于有效引导的重要方法。

那么什么是追问呢?它是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根据回答的情况继续提问的一种教学形式。而有效追问就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把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再抛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和思考,从而灵活地匡正纠错,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也就是说有效教学强调学生在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与进步。所以当我们用对话理论和有效教学去评价课堂时,发现师生对话中不应该是学生的独白篡位和老师的袖手旁观,也不是老师夸大其词的表扬,更不是毫无悬念的停留于表面的肤浅对话。否则,长此以往,必然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必然造成课堂教学的无效。

因此,阅读教学上并不只有学生的话语,学生的精彩,还要有师生对话中的追问引导,追问的精彩。然而追问并不是充斥着师生对话的每一个过程,也不是盛气凌人把学生逼问到自己既定的答案中来,而是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上,为实现教学目标灵活而定的。那么我们需

1

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有效追问,笔者认为从文本的深刻解读和课堂的生成处着手,能有效实现师生的深度对话。 一、从文本深入处追问

课堂上学生、教师与文本要进行多重对话交流,而师生对话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是说师生对话是围绕文本进行的,文本是一切对话之本,教学之源。而阅读教学要完成真正的阅读与欣赏,只有通过文本的深入解读才能实现。因此,师生对话中的追问也要从文本深入处设问,老师既尊重学生的看法,又要凭着自身对文本的感悟去唤醒、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引领他们读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一)追问中品味语言的精妙

王尚文教授说“只有走进言语的深处,把握言语形式的丰厚的感性内涵,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达到目标。”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品味语言,而文本的深度阅读更离不开语言的品味。所以要深入解读文本,就在追问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从而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诗词教学是最需要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意境进而理解诗人情感的。但学生由于欣赏水平有限,也由于诗歌的含蓄蕴藉,在鉴赏诗歌时他们往往捉襟见肘,因此我们老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追问进行艺术的点拨和启发,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达给学生,引导他们深入体悟诗歌的深远意境和丰厚内涵。

如在上晏殊的《蝶恋花》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这首词哪些地方你读出了离别苦?”,学生举例之后,试着鉴赏画面,虽然他们已经感知诗句中的孤苦悲凉,但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我及时跟进发问,如“你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看到了凄惨画面,那么你觉得哪些字最能让你品味到悲苦”,学生在第一次追问中开始抓住重点的字词“愁”和“泣”,虽然找到了关键词,也知道运用了拟人手法,但是并未触及拟人的灵魂——意蕴和美感,于是我进行第二次追问“这一句改成“黄菊初开兰蕊吐”和“槛菊含烟兰带露”,与原文相比有何不同?”在比较中,学生知道了“黄菊初开兰蕊吐”虽也是写秋天

2

的景物,可是形象和意境单薄多了。原诗用“愁”字来表达菊花在“烟”中所感,用“泣”字来解释兰花上何以有“露”,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其实是自己冷落心境的写照。比如有些同学认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最能体现离别苦。主人公经过一夜的相思之后,清晨走出卧房,登楼望远,万般悲苦。在肯定他们的回答之后,我通过“这一句中哪个字最有表现力”来进行追问。有的认为是“独”字,独自一人,冷冷清清,正是思念浓厚之时,也有许多美好回忆的浮现,过往相处得越美好,对她的思念就越强烈。有的认为“尽”字看到了天涯路的尽头,可见思念的殷切,其实身处高楼的抒情主人公是望不到天涯路的尽头,与其说他在望路,其实在望人,在期盼着梦中人的到来。

通过以上的追问,我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他们有了个性解读和彼此思想的交流,对诗歌的阅读已不仅仅只是浮光掠影地感受,而是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在不断追问和不断明朗的过程中深切地走进诗歌,感受情感。

对语言的品味与鉴赏,在备课时,我们要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历,也许对有些地方看得更为透彻和敏感,所以会对教材挖掘得比较深,但是那只是老师个人的感悟,而非学生的,我们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追问引导,在语言的品味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他们积极地思考和情感体验,提高他们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追问中加深文本的理解

文本的深入解读不仅仅只是语言的分析、还要有文本内涵的挖掘。由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已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阅读文章并无多大的障碍。但是当我们花一节课的时间去开展教学时,他们的认知水平、主旨理解的深度仍然停留在原处,这也意味着他们在课堂上没有提高、进步,很难去实现与文本的深刻对话,无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所以,当学生的思维处于阻滞时,老师的追问,能启发学生思考,读出文本的魅力。

在教学《金岳霖先生》时,学生津津乐道的是金岳霖的“有趣”,忽略了其他可以体现金先生个性的方面,对其有趣背后的思考很少。所

3

以在学生谈论文中有趣的细节之后,我追加了以下几个问题“这些细节是作者亲眼所见吗”,“金先生值得写,仅仅是有趣吗?有趣的背后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的启示,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感受“有趣”的背后其实是他真性情、“大爱无声”的痴情所带来的精神魅力。当学生回答:“他真诚率直天真,热爱生活,有情有义,无论是多么艰难的生活中,毅然追求真理、学问、和教书育人的执著,正是这种人格魅力才使得作者对他产生仰慕之情。”这时我也对他们的发现感到欣喜“是的,金先生是有价值的东西可写的,西南联大还有许多教授也值得写吗?”第三次追问,学生又一次走进文本。他们找到散落在文中的一些细节,如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以及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的情景,这时候他们体会到这些人和金先生一样都坚守着独特的个性,体会到西南联大浓郁的人文气息。以上的几次追问,问题由浅入深,逐渐触及到文章的深层含义,学生收获的不是一个有趣的教授,而是充满精神魅力的西南联大,同时他们也收获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因为每一个问题他们都尽力了,而问题的最终解决都离不开自己的贡献。

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关系着课堂能否成功,而追问就是提问的一种方式。一堂课需要设计一两个主问题,起到核心的作用,而追问就是对这些主问题的细化和分解,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他们深入文本。然而追问并不是多多益善,我们在追问时也要关注到一些经常会出现的弊端,如问题之间关系,几个追问的问题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行云流水般地推动课堂进程,形成流畅的教学思路。同时追问时要注意到教学语言的简洁性,少一些接受性的词,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这些没有价值的提问不仅显示教学语言的拖沓,也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造成教学的无效。

二、从课堂生成处追问

文本的深刻解读,在追问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有些是老师在备课时预想学生的答案时设计的,体现老师备课的充分周全,或许老师只有课前准备越充分,课堂上才越游刃有余。但是追问并不是都靠

4

搜索更多关于: 1-翁乐平-有效追问,深度对话 的文档
1-翁乐平-有效追问,深度对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go0d2fvdl371qz5cnoz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