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1-翁乐平-有效追问,深度对话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8:37: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课前预设,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意味着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每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每个捉摸不定的头脑,总会有许多出乎意料的回答,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敏锐捕捉到生成的契机,适时追问,巧妙处理,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捕捉错误,在追问中显成熟

课堂中有时会出现学生的错误。然而,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我们预设的轨道,甚至是南辕北辙时,我们不能含糊其词,而是利用“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追问引导为我所用,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曾听到一堂课,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六国论》的第一段,该学生却把原文的“弊在赂秦”和“弊在赂秦也”颠倒搞混了。老师并没有批评学生的粗心大意,也没有直接纠正草草了事,而是抛出一个令人想不到的问题“这两处可以互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对这一段的行文思路进行思考。最后他们得出“六国破灭”是过,“弊在赂秦”是因;“非兵不利,战不善”是否定句,先否定后肯定,从而强化了自己的观点;也有同学说这四个字,简短有力,言简意赅,放在段首,正起到“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作用。在理解苏洵行文的严谨之后,学生又重新朗读这一段,发现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弊在赂秦也”是对两个分论点总结,而且重申了中心论点的毋庸置疑,表达肯定语气和抒情意味,也表达苏洵对六国破灭的叹惋之情。

本案例中,学生背诵也许只是这堂课的序幕,然而他的这个简单的错误,老师并没有一笔带过,轻描淡写,而是通过一个问题的追加,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把文章的缜密风格读得透彻了,把“也”字的作用读得深刻了。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还真需要勇气,进行小题大做,把问题引向深入。

如上《蝶恋花》时,有同学回答“明月不谙离别苦”是最能体现诗人的离愁别绪,因为月亮代表着思念,残月暗淡,更加引发诗人的相思。虽然他已经理解到诗人的情感,但是还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没有走进诗境,觉得既然是离别,眼前的月亮自然是残月,此时我又追问了:“根据诗境,你觉得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这时候课堂上就出现了其

5

他声音,“我觉得这是一轮圆月,皎洁的月光倾洒大地,本是团圆之夜,所以诗人才埋怨月亮不理解他心中的苦楚。”这时候,学生自然理解到了“谙”在诗句中的意思,本来我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因为学生的错误回答,让我敏锐地意识到需要让学生眼前展开这幅画面,去想象诗人当时的情境,于是不露痕迹地追问他们,很快他们就发现了重要词语,这时候我的总结也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了“一个人的世界已经很孤独,一个人的世界还要想着另一个人,想着也罢了,却明月不谙,燕子双飞去”,于是他们才更深入地理解诗人乐景写悲情的笔法。

学生的错误是难免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置之不理和不知所措,在学生的错误回答中善于捕捉富有价值的讨论点,正是一个成熟教师的课堂表现,而那些不能预约的精彩也就在追问中生成了,体现良好的动态生成教学。

(二)因势利导,在追问中显机智

有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文本的浅处,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并不是错误的理解,而是离开文本的无效解读,于是老师就要顺势点拨和引导,给学生一把梯子,使他们的思维前进一步,跳跃一步,追问就起到了顺水推舟的作用。

比如上《品质》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进行合作探究:“格斯拉凄然地饿死了,这么高尚的一个人难道非死不可吗?如何拯救格斯拉?四人一组,设计方案。你的方案要有理有据。”

虽然提出的要求是设计方案有理有据,虽然学生情绪高涨,而且津津乐道,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格斯拉要改变自己,改变经营策略,因为他太傻了,太不懂得在社会中生存,有这样好的手艺却不懂创立自己的品牌,不懂宣传,当然没有多少人买他的靴子,这样的命运是自食其果。

这时候我意识到如此讨论,无法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格斯拉身上的人性光辉,无法达到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目的。因此我及时进行了提问引导:“格斯拉的死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其他方案?”一句提醒,避开了漫无边际的如何生活的“非语文”内容,同时也弱化学生的功利心态,使他们转入到对格斯拉所处社会环境的思考上

6

来,使他们体会到格斯拉身上的那种牺牲生命也不改其衷的品质是不能随着社会的世俗化而世俗化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思维的障碍、认识的偏差,这时候他们需要老师的引领与启发。追问使原本陷入“山穷水尽”的尴尬突然有了“柳暗花明”的明朗,使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挖掘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也使老师的教学机智尽情展现,闪烁着流动生成的变化美。

结语:课堂上师生对话的形式有很多,有效追问是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对话,也是一种阅读教学中的有效策略。课堂上需要赞扬,需要指正、点拨,需要老师在关键处的“有作为”。追问有时是一种即时应对的方法,是一种引导的艺术,有时是课前的独具匠心,有时是课堂上灵感的绽放。虽然有效追问是有效教学中很小的细节,但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只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现动态生成,激发学生思维,展现教师智慧,实现师生间的深入对话、心灵交流和智慧碰撞,从而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方互动的教学氛围,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引向一种高妙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 [2]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3]薛哈根主编.推敲新课程课堂(语文卷).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1) [4]唐桂艳.让课堂对话成为艺术.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11上半月)

7

搜索更多关于: 1-翁乐平-有效追问,深度对话 的文档
1-翁乐平-有效追问,深度对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go0d2fvdl371qz5cnoz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