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摘 要: 东北地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前中生代时期,其地质构造格 局以南北分异为主,南部为华北陆块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总体上以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华北与西伯 利亚两大古陆、中间地块与造山褶皱带交织分布为特征。中生代以来,由于受洋-陆体制相互作用引起的 地幔上隆和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影响,形成北东向分布的山脉和盆地构造格局。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 的发展、演化、相互作用与叠加,不但对我国大陆边缘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产生重大影响,造就并控 制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时空配置;新构造运动制约着本区山、水和土地资源的分布,以及现代地质环 境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 区域地质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地区。该区属 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其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前中生代南部为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中生代以来(主要是 晚中生代以来) 发育和叠加了东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 形成了呈北东-北北东 向展布的巨型陆缘断裂系统、岩浆岩带和盆-山体系。 1.华北陆块区
东北地区南部的陆块区属于华北陆块区的东段, 其主体分布于辽宁和吉林省的南部。 根 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成果, 可将该区进一步划分为鞍山-本溪-龙岗、 辽南及辽西 (晋冀古陆 块)等不同的块体;鞍山-本溪-龙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岩石出露区,具有 38 亿年的地质 发展历史,除发育少量中太古代花岗岩以外,其主体岩石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的 TTG 杂岩, 表壳岩也较为发育。南部的辽南地块主要为新太古代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石组合。
在龙岗和辽南地块之间为近东西向延伸, 并伴有早元古代花岗岩侵位的元古代辽河群-集安 群-老岭群分布区。 南部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发育, 展历
显示了其在年代、 岩石组合与大地构造发 古
史上与北部鞍山-本溪-龙岗地块的差异。 带,其地层生代地质建造主要分布在太子河-浑江一 突出的层序与华北地块的其它地区大体可比。 岩岩浆活动极为特点是辽吉东部地区的中生代花岗 各种岩石类型发育, 分布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 的内生金属矿床产出。 中生代火山岩局部发育, 盆地。
齐全, 并伴有大量不同规模 形成规模不等、 展布方向不同的火山-沉积
1.1 区域地层
本区属于华北地层大区(V)的晋、冀、鲁、豫地层区。 1.1.1 太古宇( Ar )
始太古界(>3600Ma )的地质记录仅见于冀东黄柏峪和辽宁鞍山附近白家坟地区,代表 着华北陆块最古老的硅铝质地壳,但未见具有确切依据的始太古代地层。
古太古界(3600Ma?3200Ma)零星出露于辽宁鞍山地区, 岩性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类、 片麻状-条纹状镁铁闪石石英岩类和糜棱岩化长英质片麻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
中太古界(3200Ma?2800Ma)主要分布于辽西、辽东和吉南,以大小不等的残留体分 布于中、晚太古代变质深成侵入体中。岩石组合以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石英 岩为主,有时出现麻粒岩和含特殊变质矿物的各种片岩;在辽西还出现大理岩。
新太古界(2800Ma?2500Ma)包括辽宁北部的红透山岩组、金风铃岩组、沈家堡子岩 组以及吉林南部的夹皮沟岩群、 辽西零星出露的红旗营子岩群、 崇礼岩群及遵化岩群。 新太 古代岩石经历了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及其相关的 较为典型的花岗岩-绿岩带。
TTG 岩套的侵入,形成了我国
1
1.1.2 元古宇( Pt)
古元古界(2500Ma?1800Ma)广泛分布于吉林的通化(集安群、老岭群)
、辽宁的营
口-宽甸(辽河群)等地,主要为大陆边缘裂谷或大陆边缘的盆地沉积建造,其原岩为陆源 碎屑岩-碳酸岩建造, 遭受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和不同程度的韧性剪切变 形作用影响。 尽管变形和变质作用使辽吉地区的古元古界地层对比较为困难, 但其物质组成 总体上表现为下部岩组含硼、中部含石墨、上部富铝的相似特点。
中元古界(1800Ma?lOOOMa)长城系、蓟县系主要发育于辽西和辽北地区,岩石组合 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碎屑岩、粘土岩次之;产微古植物化石和叠层石等,属稳定陆台型沉 积。
新元古界( 1000Ma?543Ma )青白口系主要分布在辽西、辽东太子河和旅大地区,主 要由碎屑岩和含泥质碳酸盐岩组成。 南华系分布于辽南大连、 复州地区, 为浅变质碎屑岩及 少量泥质碳酸盐岩,产微古植物、宏观藻、蠕虫化石和叠层石等。震旦系主要分布于辽南和 吉林浑江等地,为浅变质泥质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产微古植物化石、叠层石和藻类化石。 1.1.3 显生宇( Ph)
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在区内分布广泛, 但其特点各地略有差异。 辽西地区寒武系下部 为白云质灰岩,中部为钙质细碎屑岩,上部以细碎屑岩和不纯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含锰;辽 东-吉南地区的寒武系下部为细碎屑岩, 中部为厚-巨厚层灰岩, 上部为细碎屑岩和不纯的 碳酸盐岩。
早中奥陶世地层分布于辽东本溪太子河、样子哨、吉林八道江、长白和辽西喀左、女儿 河等地。主要为厚层、中厚层状灰岩和白云岩。
自晚奥陶世开始直到早石炭世时期,华北陆块为隆升区,沉积地层缺失。 中石炭统-二叠纪地层在区内断续出露。 中、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主要为含煤和铝土的 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中二叠统为近海平原的河湖相沉积岩系,由砂岩、粉砂质泥岩、页岩 组成,夹黑色页岩、煤(层)线;上二叠统为内陆干旱盆地河湖相沉积岩系,主要为粗碎屑 岩,并含有火山物质。
中生界主要为陆内盆地型沉积。 其中三叠系不甚发育, 局部地段出现 (类)磨拉石建造, 在吉林长白-临江一带出现晚三叠世中酸性火山岩。 侏罗系广泛发育在孤立的内陆盆地, 多 以底砾岩不整合在先前的地层之上, 主要为陆相火山-沉积岩系, 夹有煤系地层, 化石丰富。 白垩系与侏罗系在空间分布上颇为相似, 主要为陆相火山-沉积岩系, 夹有煤层、 油页岩及 含油砂岩,化石极为丰富。
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分布广泛。辽河平原主要是湖相、河流冲积,部分为海 相沉积,东西两侧山地主要是内陆湖盆山麓堆积及风成黄土等。 1.2 区域岩浆岩 1.2.1 火山岩
太古宙火山岩以五台期 (鞍山期) 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 恢复原岩主要为拉斑玄武 岩、科马提岩、英安岩等,反映地壳早期演化特征。
晚前寒武纪火山活动主要在大陆边缘裂谷 (或大陆边缘的盆地) ,出现古元古代偏碱性、 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
区内中生代火山活动强烈。晚三叠世见有火山碎屑岩。侏罗纪岩石组合主要为安山岩、 玄武安山岩和英安岩类; 既有高钾钙碱系列, 亦有钙碱系列和安粗岩系列。 早白垩世主要为 高钾钙碱系列和安粗岩系列, 钙碱系列次之; 下部岩石组合主要为流纹岩、 英安岩、 粗面岩; 上部主要为粗安岩、安山岩、粗面玄武岩、流纹岩、粗面岩,基性和中基性岩石较发育。晚 白垩世主要为粗安岩、 粗面岩、 玄武粗安岩及流纹岩, 主要为安粗岩系列和高钾钙碱系列的 偏碱性岩石组合。
新生代火山活动形成于拉张作用环境,以幔源玄武岩浆喷溢为主,岩石类型有玄武岩、 碱性玄武岩、橄榄玄武岩、碱性橄榄玄武岩等,属拉斑玄武系列。 1.2.2 侵入岩
华北陆块区侵入岩岩石类型齐全, 分布广泛, 且多见复式岩体。 依据已有地质调查研究 成果资料,
2
可大致划分出 5个侵入岩带(区) 。
赤峰-阜新-铁法侵入岩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与辽宁交界附近, 沿着赤峰-开源断裂带 呈东西向展布,为一巨大的多旋回、多期次的复式侵入岩带。其中太古宙闪长质侵入杂岩、 晚古生代-三叠纪的花岗质侵入岩和侏罗-白垩纪花岗质侵入岩占主体, 其次为元古代辉长 -辉绿质侵入岩。
绥中-北镇侵入岩带位于辽宁西部的绥中、兴城、锦州和北镇一线,跨越绥中、北镇两 个凸起, 呈北东向展布。 其中太古宙闪长-石英二长-花岗质杂岩、 晚古生代的花岗质侵入 岩和中生代的花岗质侵入岩占主要地位,其次为中生代闪长质侵入岩。
庄河-宽甸侵入岩区位于胶辽陆核的太子河坳陷以南地区, 呈北东东向展布, 其中太古 宙 TTG 岩系与钙碱性岩系的花岗质侵入岩、中生代早期-中期花岗质侵入岩占主要地位, 其次为元古代碱性花岗岩和辉绿岩。
抚顺-清原-龙岗侵入岩区位于华北陆块铁岭-靖宇隆起, 呈北东东向展布, 该侵入岩 带以太古宙花岗质侵入岩为主体,主要由 TTG 岩系与钙碱性岩系构成。在吉林桦甸南部出 露了区内时代最新(第三纪)的侵入岩-霓霞正长岩。
西丰-辽源-磐石侵入岩区位于辽北和吉林中西部的东西向三角形地带 (西至铁岭, 东 至桦甸,西北至四平-长春一线,南至梅河口) ,主要由二叠纪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 和三叠纪的二长花岗岩构成。 在铁岭东侧有少量辉绿-辉长岩侵入, 在侵入岩区东侧和西北 侧分别有北西向、北东向展布的侏罗-白垩纪花岗岩和闪长岩。 1.2.3 区域构造
从总体看, 华北陆块区经历了陆块基底形成、 陆块稳定发展及陆内盆地发展三个大的演 化阶段后,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本区太古宙岩石遭受了角闪岩相、 部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主要由高级变质区和花岗岩 -绿岩带两种地质体组成。 高级区主要为麻粒岩-片麻岩, 以出现卵形穹窿构造和韧性剪切 带为特征。绿岩带则形成于古裂谷带和(或)古岛弧带,构造样式以紧闭的复合褶皱群以及 韧性剪切带为特征。 这些古老变质变形地质体的主体构造方位不同, 表明古华北陆台可能没 有一个共同的基底, 而是由多个古老的微陆核构成。 绿岩带主要为铁镁质火山岩组成的表壳 岩系。 区域构造样式以大型褶皱及相伴随的韧性推覆构造为特征, 出露在已形成的小陆核区 周边。绿岩带可能是微陆块(陆核)之间的焊接带。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区东部发育的早元古代地质体, 通常将其作为辽吉裂谷加以描述。 然 而,辽东地区的辽河群(吉林的集安群、老岭群)属于极为复杂的地质体,简单地用群、组 等概念来描述这些变质地层会产生歧义, 甚至误导其构造意义, 比如, 这些地质体也可能是 古大陆边缘盆地的沉积建造。华北陆块东段是在古元古代的造山作用后才形成了稳定陆块。
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在华北陆块是以稳定升降运动为主所形成的沉积建造, 主要为 广覆盖式的沉积体系,其间以平行不整合接触为主,横向易于对比。晚古生代时期,由于兴 蒙造山区复合造山作用的影响,在华北古陆上形成前陆盆地,其边缘形成构造前锋带。
晚中生代时期, 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得大陆边缘地区地幔上隆和 大陆地壳的向东蠕散, 形成北东走向的巨型断裂构造带、 构造-岩浆带和盆-山体系。 新生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