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8课第
二次工业革命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C.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 D.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再是一枝独秀,故D项错误。
答案:B
2.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能够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电灯的发明 B.飞机的发明 C.蒸汽机广泛使用D.内燃机广泛使用
解析:电灯的发明与电的发明有关,故A项错误;飞机的发明只是内燃机应用的一个方面,不能正确解释材料的现象,故B项错误;蒸汽机广泛使用推动煤的开采,不是石油,故C项错误;石油是内燃机的能源,内燃机广泛使用推动石油的开采,故D项正确。
答案:D
3.据相关资料统计,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电动机的创制和使用B.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 C.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D.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
1 / 8
解析:电动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电力产业的发展,不是汽车产业,故A项错误;内燃机可用作汽车的发动机,因而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石油化工工业推动了化工产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自动化技术产生于20世纪中叶,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4.有学者指出,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的托拉斯中,有316家托拉斯控制了美国制造业资本的40%以上。其中有78家大公司控制着各部门产量的50%以上,有26家控制80%以上。材料表明托拉斯()
A.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 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使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D.已控制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解析:垄断组织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而托拉斯是一种垄断组织,与题意相符,故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适应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不是“破坏”,故B项错误;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存在,垄断组织只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由竞争,并没有使自由主义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美国制造业,不足以说明“已控制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故D项错误。
答案:A
5.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话的普及,使世界通信网络得以形成。”这一材料表明()
A.电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世界市场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范围非常广泛 C.电力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之间联系的更加方便 D.通信技术是电力应用的标志性成就
解析:“加强了洲际联系……使世界通信网络得以形成”,而近代通信进步有助于世界市场形成,故A项正确;“无线电话的普及”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人们之间联系更加方便”显得表面化,故C项错误;这一材料评价的是电力应用的后果,而不是“标志性成就”,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到1900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
2 / 8
纪最后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发展的影响。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在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在这些早已建立的工业中,科学的应用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改进旧的生产方法,而不是建立崭新的生产方法。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1卷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 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 5 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信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趋势。
——《列宁选集》第二卷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部门有哪些?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技进步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列宁认为垄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指出垄断组织的实质及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答案:(1)部门:电气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关系:①新工业部门: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为技术发明提供理论基础。②旧工业部门:科学被用于改造旧的生产方法。影响:推动技术发明,更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及发展。
(2)关系:新式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出现,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成为世界市场联系的纽带。
(3)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企业规模巨大造成的竞争困难。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
3 / 8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全球通史》曾经这样形容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早先,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而如今,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下列发明属于
“定制”的是()
A.珍妮纺纱机 B.电灯 C.汽船 D.蒸汽机车
解析:此题主要判断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珍妮纺纱机、汽船和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属于“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属于“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
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C.新航路开辟时代D.工场手工业时代
解析: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主要来自于生产一线的工匠,科学理论并没有直接对技术的发明和生产的推动产生巨大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的意思实际上是说科学开始与技术紧密结合,迅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点,故B项正确;C、
D两项新航路开辟时代不是题干设问的“始于”,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3.“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新兴行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等,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本题选A项,B、C、D三项说法与史实不
4 / 8
符,可排除。答案: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