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常运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指导他们练笔??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作文课有了兴趣,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学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丰富训练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剂“良药”。
(二)加强阅读交流,提倡多渠道的积累。
写作文时,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要让他们“有米下锅”,就要从平时入手,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
1、引导多读多看多思,不断积累写作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大量地、反复地、入神地读书,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增强了他们的语感,发展他们的语言。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早读多背诵优美的篇段、多积累常用的成语、句子;指导学生看有益的课外书籍,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
灵感源于生活,指导学生坚持写各种“观察日记”,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时刻做个有心人,留心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书面语表达出来,写成片段或日记的形式加以积累。一段时间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
2、鼓励学生“走出去”,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让他们把自己拟定好的作文题目、写作提纲与别人进行探讨,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把写好的作文拿给别人评价或修改;组织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成小册子,多方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不断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三)培养写作能力,提倡多样化评改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标中强调“评价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评改中注重方法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1、注重作文评语的多样化。
在评改时,对进步特别显著的学生,我采用了鼓励性的评语。如,“这次作文,你进步真大,真了不起。”“能写出这样好的作文,真让老师吃惊”等,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对一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了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采用了协商性的评语,在与其共同探讨写作方法的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向他们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如,“要是你的作文更有条理些,老师一定会更喜欢的。”“如果你的想象更大胆些,你的作文一定会更棒的。”这些评语就可让学生明白
- 3 -
自己的作文条理不够清晰,想象不够丰富,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加以改进了。
有时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了好的写作技巧,我就写上巩固性的评语。以便他们进一步把写作技巧巩固下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如一个学生在作文开头时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来写,我就打上“开门见山,写得好”这样的评语,让这位学生明白自己运用了开门见山的写法,从而丰富了他的写作经验。
2、实现讲评方式的多样化。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根据学生写作的具体情况,有时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作文,进行对比讲评,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有时围绕作文中的共同问题进行启发谈话,综合评述全班作文情况,表扬共同的优点,揭示共同的缺点,提出总体性的修改意见;有时把一些佳作整理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让学生阅读、欣赏、品评;有时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文,组织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有时先张贴或印发一篇作文,让学生在课外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并着重对修改情况作讲评,通过“评-改-评”的循环,让学生真正评有所得。
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做好对学生的作文评改,更要鼓励学生自评自改作文。可以写完检查一遍,过一天再修改一遍,此外还可以好朋友之间互评互改,交流进步。
(四)尊重个性,提倡多层次要求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加上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同,在指导写作时,宜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想说的真心话和真情实感。
1、命题适度开放。
课标要求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挥洒自如,就要在作文命题上狠下功夫,就要放开学生的作文思路。所出的作文题目要尽可能符合他们的表达意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写《假如我是》、《我学会了》??这样的半命题作文,由于命题灵活,不会牢牢束缚住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有话可说,也就乐意写。
在平时的训练中,对于作文的命题不宜搞“一刀切”。要多出几个作文题目,或多提供些写作素材,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所喜欢的来写。例如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段写作材料:“一阵大风刮来了,把地上的小塑料袋刮起来了。小塑料袋飞呀,飞呀??”我引导学生拟定了以下几个题目:(1)白色的污染(2)你为什么还用我(3)假如(4)一次少队活动
- 4 -
(5)塑料袋的诉说(6)我的家在哪儿??,此外他们还可以自己命题。由于可供选择的作文题目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也就宽了。
2、上交可先可后。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求那些“小作家”们写好后,只要经过认真检查,就可以拿给老师批阅。这样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宝贵的写作素材。对于一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我则允许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构思、查阅资料及修改自己的作文,满意后才上交。如果作文质量太差,我就加以指导,再让他们重新构思、写作。作文上交有先有后,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作文的不可应付性。
3、训练疏密有致。
“题海战术”或密集型的训练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起来。对于优秀的学生,适当加大作文训练的密度,如每周安排写两篇作文,看两篇课外优秀作文,让他们熟悉各种题材的作文,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而对于作文水平不是很高的学生,则坚持少而精的训练原则,最多每周安排一篇作文,让他们能够“精雕细刻”,课外也只安排看一篇优秀作文。训练时有疏有密,学生才不会疲于应付,作文训练也才会有效果。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水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不停。”他的话深刻地揭示了作文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学设计上应该因地制宜,不断丰富作文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切实培养起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我评改的能力,那么在学生的眼里作文将不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见了作文也才不会是“老鼠见了猫”。
- 5 -
参 考 文 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杨九俊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3]臧吉瑜,小学生作文难写的表现形式及解决办法,《内蒙古教育》2009年第22期61-62页
- 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