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进入壁垒是指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原有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进入壁垒按其成因的不同可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
2.为什么原有企业赚取经济利润是衡量进入壁垒的前提条件?
答:超额利润(经济利润)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新企业进入某一产业的唯一经济因素。如果一个产业不存在经济利润,那就不可能有新企业进入这一产业,讨论这一产业的进入壁垒问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3.原有企业如何能够有效地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答:原有企业要成功进行进入阻挠,除了投资成本满足必需的条件之外,这种策略性投资必须具有承诺价值,原有企业的这种投资能否成功阻止进入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
(1)这种策略性投资必须发生在进入者的进入决策之前,而且能被进入者观察到。
(2)这种投资能通过改变原有企业的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或通过向进入者传递有关市场信息而改变进入者对进入后利润的预期,从而影响进入者的进入决策。
(3)这种投资必须是不可回收或不可逆的。 4.退出壁垒的种类有哪些?
答:退出壁垒包括以下六种: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成本、战略性退出壁垒、信息壁垒、感情和管理壁垒、政府和社会壁垒。
5.比较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是两种主要的进入壁垒,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的成因不同。
(1)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不受企业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社会法律制度、政府政策及消费者偏好所形成的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原有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网络效应、产品差异和政策性因素。
(2)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是位企业通过其策略性行为设置的进入壁垒。策略性投资必须有承诺价值,而沉没成本在进入阻止的分析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根据原有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影响未来收入预期的方式,可以把进入阻挠分为影响未来成本结构的进入阻挠、影响未来市场需求结构的进入阻挠和影响潜在进入者对未来事件估计信念的进入阻挠。
6.如何看待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答:进入壁垒的存在可能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但绝对的自由进入也可能导致过度进入,因此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是复杂的。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配置效率的改进,另一方面也来自对低效企业的淘汰。如果退出壁垒过高,则会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弱化,行业内企业不能够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
7.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答:进入壁垒是对准备进入产业的潜在企业而言的,而退出壁垒则是对产业内准备退出产业的现有企业而言的。但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要素看,两者具有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两者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和关联性。
第五章 企业创新行为
1.如何让大企业有创新动力? 答:①政策扶持 ②市场建设 ③法律建设 ④知识保护
2.企业如何将兼并与创新结合,既获得更新效应保持最大的创新动机,也维持最高的创新能力?
答:技术溢出是原有企业进行收购与兼并的直接动机。前面分析的结论揭示了原有企业的一个矛盾心理: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原有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又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这容易打消原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原有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对于自身在新一代产品的技术创新中保持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还有另一层积极的含义:(1)如果新进入企业被原有企业的收购行为吓倒,自动退出竞争,这时候原有企业选择威慑策略成功。虽然付出了一些额外成本,但对原有企业来说,它可以遏制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2)兼并与收购就是原有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充分利用创新技术的最有效途径。事实上,技术溢出企业兼并与收购相关技术上存在着破缺的企业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或范围经济效应是很明显的。
3.公共创新投入如何实现,如果某技术创新具有较大的外溢效应便成为公共产品,那么应该由政府投入,但这一技术如何转化呢?
答:①推进研发的公共政策 ②推进研发的科技产业政策
4.为什么各国对企业联合研发的协议采取了容忍的政策取向?
答:过强的研发协议限制会导致技术研发因企业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低而萎缩,这种对待协议的特殊态度是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表现,也是以配置效率换取动态的重要手段。
5.如何提高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推进小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结合,促进签订保密协定?
答:①加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
②重点建设一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全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
③加强企业和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自主创新基地建设。 ④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⑤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平台的开放共享。
第六章 企业并购行为
1.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的区别是什么?
答:(1)横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活动。
(2)纵向并购是指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3)混合并购是指在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2.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五次并购浪潮有四个特点:
(1)规模极大,参与并购的企业规模都非常大,大多数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大公司,有着优良的业绩,他们之间的“强强”联合,使企业竞争力得到迅速提高。
(2)跨国并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跨国公司所进行的战略调整使得跨国并购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横向与纵向并购剥离并存。大量企业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相应并购同类业务企业,使生产经营范围更加集中,多起剥离在不少大公司特别是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内展开。
(4)并购的支付手段不是现金,而主要采取股票的形式。
3.举一横向并购的具体案例,并说明促使该并购发生的原因?
答:华润啤酒并购国内相关啤酒企业。在并购中的战略导向是追求高质量的收购对象,力求高水平的投资回报,因此是典型的资本型扩张,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4.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主要动因有哪些?
答:(1)横向并购的具体动机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成本节约所致,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二是由于追求市场势力所致。
(2)纵向并购的主要动因是减少交易费用。
(3)企业通过混合并购可以充分利用多余的非专用性资产。混合并购还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5.简述三种并购的福利效应。
答:(1)一方面,横向并购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提高了效率,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横向并购形成卖方集中,增加了卖方施加市场势力的机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导致福利损失。
(2)企业间通过实施纵向并购可以在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同时得到所需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纵向并购达到进入某一行业的目的,完成企业的产业扩张。
(3)混合并购对竞争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某些影响可能改善资源配置,而另一些影响可能造成行业垄断,增加福利损失。
6.从公司法角度来看,并购类型有哪些?
答:按照并购后的法律状态可以分为新设合并型、吸收合并型和控股型。
(1)新设合并型是两个以上公司通过并成一个新公司的形式而进行的合并。采取这种形式的合并,合并双方均解散,失去法人资格。
(2)吸收合并型是指一个公司通过吸收其他公司的形式而进行的合并。采用这种方式,被吸收的公司解散,失去法人资格;继续存在的公司称为存续公司,存续公司要进行变更登记,被吸收公司的债权、债务由存续企业继承。
(3)控股型即并购双方都不解散,但一方为另一方所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公司被收购后仍保留其法人地位。
7.在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中,哪一个最容易导致垄断性市场结构,为什么?
答:优势企业通过通过横向并购对同行业劣势企业的兼并,集中了同行业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优势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
第七章 博弈论与企业策略性行为
1.策略性行为的含义,其研究的市场基础与方法分别是什么?
答: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策略性行为的市场基础是寡占或垄断市场。策略性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运用。
2.什么是限制性定价?
答:限制性定价是通过原有企业的当前价格策略来影响潜在企业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潜在企业的进入决策。
3.什么是掠夺性定价?
答:掠夺性定价是指原有企业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即使自己遭受短期损失,也要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原有企业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4.合作策略性行为有哪两大类?简述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商业实践。
答:合作策略性行为是指企业旨在协调本行业各家企业行动和限制竞争而采取的一些行为。合作策略性行为分为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加以分析。
在没有涉及到信息的模型中,每个企业都知道与其他企业接触时会确定的协议,并且能够及时发现欺骗行为并加以惩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就无需明确地合谋。但是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广泛存在的。比如我们不排除在一些行业中,企业的价格易于被竞争对手察觉,但是在另外一些行业中,价格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掩盖起来。比如企业只把产品卖给少数大买主(交易次数少,但每份订单大的情形)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单靠默契合作是不够的,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多种商业实践本质就是解决寡头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5. 博弈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个完整的博弈应至少包含如下三项要素:(1)博弈的参加者,也称为局中人或博弈方。(2)策略空间。(3)局中人的盈利函数。
策略空间、盈利函数以及局中人的与博弈有关的特征等知识构成博弈的信息,从信息完备与否的角度,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两类。完全信息是指每一个局中人对于自己以及其他局中人的策略空间、盈利函数等知识有完全的了解,反之,则为不完全信息。
按照局中人行动的先后次序,如果局中人同时选择行动,称为静态博弈。如果局中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动,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自己最有利的策略,称为动态博弈。
6.简述新产业组织理论。
答: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研究方法引入而出现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它的研究焦点是策略性行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范式提出了重要挑战。一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超越了传统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另一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也对芝加哥学派的静态的价格—产出框架提出了质疑。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为方法论基础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则明确了策略性行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正如泰勒尔(Tirole)所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基础,“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摒弃了芝加哥学派建立在完全信息上的简单世界观”。
7.简述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
答: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的限制性定价模型,强调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入者不知道原有企业的生产成本类型,低成本原有企业试图利用限制性定价手段向进入者显示自己是个低成本的企业,以区别于高成本的企业,使进入者认为进入是无利可图的,而高成本的企业则制定高的价格才符合其自身利益,这一结果在博弈论中称为分离均衡。当然,一家高成本的原有企业为了扰乱进入企业对他的成本类型的估计,可以利用原有企业的先动优势采取限制性定价手段使进入者产生原有企业是低成本企业的幻觉。对于高成本企业来说,这也是一种理性决策,进入者可能把他误认为是一个低成本的企业,慑于进入后的价格战,进入企业只能望而却步,这一结果在博弈论中称为混同均衡。
第八章 市场绩效
1.简述何为市场绩效?
答: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量、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
2.市场绩效的衡量标准有哪些?
答:①收益率是一种衡量每一元投资盈利多少的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