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3 11:56: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2017·安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 子罕》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有仙则名 名: (2)斯是陋室 斯: ..(3)谈笑有鸿儒 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5)子欲居九夷 欲: .

【答案】(1)出名(2)这 (3)博学的人(4)公事文书(或“官府公文”)(5)想,想要

【解析】安徽中考文言文对词语解释题的考查一般设置五个小题,考查的词语多为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通假字等特殊词。“名”一词多义,它有闻名、出名、姓名等多种意思,翻译时要注意。“斯”在这里作代词用。“鸿儒”中“鸿”是大的意思,“儒”指有学问的人。“案牍”的解释,“欲”虽然来自课外文言文的词语,但在平时学习时,早已掌握其含义,较为简单。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曰:“陋,如之何?”

【答案】(1)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2)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对于句中重点字,一定要重点翻译,很多地方看翻译题目往往依据这些关键字的翻译赋分。就本小题而言,第(1)句翻译时要注意正确理解“上”(意思:长上),“入”(意思:映入)等词语的意思。第(2)句选自课外,“或”在课内文言文中学过,它是“有人”的意思。如果拿不定其含义,还可以查阅《新华字典》,上面也有明确的解释。“曰”是说的意思,“陋”简陋之意,“如之何”倒装句,翻译时,可按“如何之”来润色答案。

17.【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答案】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相对来说,难度减小。【甲】文,作者认为自己的陋室不陋,是因为陋室的主人品德高尚的原因,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便知。【乙】文,“何陋之有”,也是因为其居住人的品质高洁,即因“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呢?

18.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4分)

【答案】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能力。从两段文字来看,在作者的笔下,“君子”的形象是美好的。从“君子”的交往、日常生活,及“子欲居九夷”,可看出“君子”的情操;另外,从“君子”虽居陋室,却不觉得简陋,可以概括出“君子”其它方面的情操。

二、(2017·山东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②③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释】①任:推荐。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 1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亭亭净植 植:立 B.有狱久不决 狱:案件 ..C.有囚法不当死 法:法律 D.将弃官去 去:离开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C项,“法”是名词用作动词,“依照法律”的意思。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敦颐独与之辩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不知而不愠 ..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杀人以媚人 ..

D.乃委手版归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的比较辨析题型,A项中“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是助词“的”,“ 敦颐独与之辩”的“之”是代词,指代转运使王逵;B项中“有狱久不决”..和“小大之狱”中的“狱”都是案件的意思;C项中的“濯清涟而不妖”的“而”是转折连..词,“吾恂恂而起”中的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D项中“可爱者甚番”中“者”是“??的..花”的意思,而“负者歌于途”中的“者”是“??的人”的意思。所以应该选择B项。 .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答案】(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最好直译,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句子的特殊句式。如,第(1)句中的“之”是“的”的意思,所以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同予者”应译为“??的人”,同时注意句子的反问语气。第(2)句中需要注意“酷悍”是“残酷凶悍”的意思,“众莫敢争”省略了“之”,应为“众莫敢(与之)争”。最后,注意语言通顺连贯。

15.【甲】文 ,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 ,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 、 的特点。

(4分)

【答案】托物言志 和王逵争辩 富有才能 为官正直(后三空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写法、人物性格的理解,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型。第一空,是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考查,可从【乙】中“叙事写人”的提示中,确定第一空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从【甲】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提示中,可以确定【甲】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二空是对文章内容的考查。通读文本,从“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内容中,概括为“和王逵争辩”。最后一空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考查。通过分析【乙】文内容,“与王逵争辩”可见他正直,从“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并能让“逵悟,囚得免”,可见他有才能。然后,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三、(2017·山东日照)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①②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③④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

⑤⑥⑦

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 鼓:动词,击鼓 .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种题型,积累识记是基础。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可以采用组词法验证,也可以以课内推课外的方法。本题,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代入验证,“经过”错误,应是“拜访”。A项从“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推知正确;B项从“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可推知正确;D项从“一鼓作气”(《曹刿论战》)一句可推知正确。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欣然起行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放杖而笑 强饮三大白而别 ..C.予欣然从之 山间之朝暮也 ..D.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A项中的“然”分别是“……的样子”和“然而”。B项中的“而”都“表修饰”。C项中的“之”分别是“代词,他们”和“结构助词,的”。D项中“于”分别是“在”和“比”。分析至此,不难判断答案。 1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种题型,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本题,D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错,甲文从最后一句,乙文从“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一句可知,作者的心情是达观的。 【乙参考译文】

己卯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他们)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四、(2017·浙江宁波)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集》)

【乙】

刘酒,汴人,无名字。自呼曰“酒”,人称曰刘酒云。画人物,有清劲之致,酒后运笔,尤觉神来。人以为张平山①后一人,酒不屑也。凡作画,皆书一“酒”字款②,其似行书者..次,似篆籀③者,其得意笔乜。尝为上洛④郡王作画,王善之,曰:“张平山后一人!”酒意嗔,急索画曰:“尚未款。”乃卷入旁室,纵笔书百十大“酒”字于上下左右。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酒于醉睡之外,唯解画,他一无所知。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一日方持杯大饮,忽然脱去,开口而笑,杯犹在手。余感其宿昔之言,为买棺殓之。

(选自《虞初新志·刘酒传》,有删节)

【注释】①张平山:明画家,擅画人物。②款:钟鼎等器物上铸刻的文字,引申为书画上的题名。③篆籀( zhòu):即篆书。④上洛:古地名,即今商县。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 14.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包含四个小分句,分别是:上洛郡王非常生气,将画作撕裂,把刘酒驱赶门外,而刘酒却一直高兴快乐的样子。故在“王怒甚”“裂其幅”和“驱之出”和后分别停顿。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五柳先生钟爱宅边的五棵柳树,故取“五柳”为号。 B.五柳先生身居陋室,衣食不足,但忙于著文,无暇顾及。 C.刘酒作画,用行书落款,是为了显示其书法的精湛。 D.刘酒爱“酒”,以“酒”为名,与“酒”生死相随。

1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A.“钟爱”一词的表述有误;B.“但忙于著文,无暇顾及”的表述有误;D.“与‘酒’生死相随”的表述有误。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

16.(1)(五柳先生)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2)刘酒和我交往时间最长,(他)没有妻子儿女,经常对我说:“死后劳你料理后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每个词意,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句子。(1)句中应注意“造”指往、到,“辄”指就,“期”为期望的意思;(2)句中“死以累君”是“死后劳你料理后事”的意思。

17.传记往往用非常之笔表现非常之人。甲文中“曾不”一词表现了五柳先生 的性格特点;乙文中的“不屑”一词刻画了刘酒 的性格特点。(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填写)(4分)

17.率真随性 狂傲不羁(淡泊名利或恃才放旷)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甲】文“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体现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为人率真放达,是一位独立于世的、具有高风亮节的隐士。【乙】中,人们认为刘酒为“张平山后一人”,对此刘酒表现出轻视不赞同的样子,由此可见他对名利的不屑,有些狂傲,恃才放旷的特点。

18.两位传主,一位“衔觞赋诗”,一位“饮酒作画”,他们的人生追求有何相同之处?(4分)

18.他们都以艺术创作自娱: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重点通过“衔觞赋诗”“饮酒作画”的比较,在人生追求上求的两人的共性。两人一个“著文章”一个“擅画人物”可见他们都有高雅的志趣;陶渊明“不慕名利”,刘酒对他人以及上洛郡王“张平山后一人”的称赞表示“不屑”,可见两人都有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的特点;陶渊明“欣然忘食”“晏如也”,刘酒“固怡然”可见二人的率真放达、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 【乙参考译文】

刘酒,汴州人,没有名字。自称名为“酒”,人们称他为刘酒。他擅长画人物,清秀有力,且喝酒之后,运笔画作更是如天作。人们认为刘酒是画家张平山之后的又一大家,喝酒之后总是一副轻视的样子。只要作画,都要在落款处总要写一个“酒”字,写的是行书,却又似篆书,这个“酒”字写得尤为得意。他曾经给上洛郡王作画,郡王大赞他的画说:“张平山之后的又一大家!”因为酒意作怪,刘酒突然急着要回画作说:“我还没有落款。”于是就进入旁边的房间,拿起笔在画作上写了百十个大大的“酒”字,满满都是。上洛郡王非常生气,将画作撕裂,把刘酒驱赶门外。而刘酒却一直高兴快乐的样子。刘酒在喝醉睡觉之外,只会作画,其他一无所知。刘酒和我交往时间最长,他没有妻子儿女,经常对我说:“死后劳你料理后事。”一天,刘酒正端着酒杯畅饮,忽然离别人世,张开的嘴好像大笑,手里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i6ff47cir2teb88j4i568ub00wtu6005x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