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2 7:18: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答案】(1)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 (2)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要抓住关键字词,如句⑴中“度”(衡量),“信”(通“伸”,伸张);句⑵中的“尊显”是使动用法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君与俱来 ..

B.凡三往,乃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C.其有意称明德者 其如土石何 ..

D.皆待贤人而成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A句中的两个“与”都是“和”的意思,B句中前一个“乃”是“才”的意思,后一个“乃”是“竟然”的意思;C句中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那些”,后一个“其”与“何”连用,加强反问语气,“又……能怎么样”的意思。

14.甲文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的作用是 。 乙文列举周文王和齐桓公的例子的作用是 。(2分) 【答案】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说明了贤才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写法的对比能力。甲文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无非是说诸葛亮是人才,不能怠慢他,要体现刘备的诚意,这是从侧面进

行烘托;乙文中周文王和齐桓公再有能力,也离不开姜子牙和管仲的辅佐。举这两个例子,具体地论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15.甲文中刘备“思贤若渴”,乙文中汉高祖刘邦发诏令求贤,他们都渴求贤才来辅佐自己,但他们求贤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点。(3分)

【答案】刘备还处于创业阶段,求贤的目的是兴复汉室;刘邦已平定了天下,求贤的目的是守住汉室的江山。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比较能力。做任何事情的目的都要联系背景或现实。刘备能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向一个小自己20岁的后辈请教,也是环境所迫“智术浅短,遂用猖蹶”——他还没有根据地,求贤的目的是帮他建立基业,实现他的理想“欲信大义于天下”——兴复汉室;乙文中“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道出了背景及刘邦求贤的目的——平定天下后能长治久安。

《高帝求贤诏》参考译文:听说行王道的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行霸道的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的人才成就了事业。如今天下贤者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如古代的人么?忧虑在于当人主的不交结贤士的缘故,贤士有什么道路被进用?如今我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因而创建了一家的天下,想让它长治久安,世世代代事奉宗庙不绝。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却不跟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受益,能行吗?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因此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这个布告由御史大夫周昌下传相国,相国酂侯萧何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各郡郡守。那些确实可称为有美德的人,郡守必须前去劝勉,并为他驾车,送到京师相国府,登记他们的品行、仪表和年龄。有贤才而郡守不举荐,发觉后就罢免他的官职。年老手足不灵活有病的,不要送。

十二、(2017·湖北黄冈)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1-25题。(14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①,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②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③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④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注】①用事:掌权。②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③削其籍:革去他的官职。④筇屐:筇,

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21.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亦不详其姓字 详:知道 .B.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 .C. 人避之,莫敢诘 诘:质问(责问) .D. 先生文章名一时 名:名气 .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的辨析。对课内的文言词语,要加强识记,尤其是对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于课外的文段,要联系学过的文言词语来作答。考在课外,得法课内。D项,“名”在这里是“有名”的意思。 2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因以为号焉 故自号醉翁也 ..B. 或置酒而招之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解答的时候,要逐项比对,分析清楚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A项,号:别号——取号;B项,都是“有的人”的意思;C项,以:而——凭,靠;D项:假:介词,借助——借。 23.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乃 遍 游 江 浙 所 至 人 士 争 奉 筇 屐 迎

【答案】乃 遍 游 江 浙/所 至 /人 士 争 奉 筇 屐 迎

【解析】此题考查对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题目中还作出了提示,“划二处”。从题目上看,“乃遍游江浙”是一个意义单位,“所至”是一个意义单位,“人士争奉筇屐迎”是一个意义单位。 24. 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怒,命卒曳下奴,笞之。 【答案】(1)穿的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竹篮子和水瓢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 (2)(谢御使)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时候,要遵循逐字逐句的原则,文言句子中的每个词语都要有对应的解释,适当地进行增删调换,使句子表达流畅。(1)句的关键词语“短褐穿结”在这里是“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的意思。“箪瓢屡空”是形容贫困,难以吃饱。“晏如”是“安然自右的样子”的意思。(2)句的关键词语“卒”是“士兵”的意思。“曳”是“拖”的意思。“笞”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25. 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甲文中第二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赞语呼应了第一段中“ ”和“忘怀得失”两句,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士性格。 【答案】不慕荣利(填“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亦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对比分析理解。解答的时候,要理解文章内容,按照要求用原文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本小题考查对甲文的理解,空处加了引号,应该用原文语句作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现的是他不羡慕荣华富贵的性格,找出前文

中体现他的性格特点的语句填入即可。

(2)乙文中人们称赞谢御史“此真好御史矣”,是有感于谢御史 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谢御史具有 的高尚品格。 【答案】“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或“怒,命卒曳下奴,笞之”) 不畏权贵,敢于执法 【解析】本小题考查对乙文内容的理解。要求概括出文中谢御使做了什么好事,用简练的语言把文叙述的他“痛斥奴,遂焚烧其车”的事件概括出来即可。从这件事情中分析其性格,他敢于这样做,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他的特点。

(3)两文都写了主人公 的兴趣爱好,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答案】喝酒写诗 (填原文“衔觞赋诗”或“饮酒赋诗”亦可)

【解析】本小题考查文言文的对比分析。比较两文的主人公,分析他们的兴趣爱好,甲文有“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常著文章自娱”,乙文中有“饮酒赋诗”,即可找出共同点。

十三、(2017·湖南郴州)文言文比较阅读(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①②③④

【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

⑤⑥⑦⑧⑨

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

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摇动。⑤深:

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沿溯阻绝( ) (2)哀转久绝( ) ..(3)河中漱广( ) (4)窥深悸魄( ) ..

11.【答案】(1)逆流而上 (2)消失 (3)冲击,冲荡 (4)看,望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能力。考查的实词往往是课内学过的(绝大部分是课下注释标注出来的),因此一定要牢记重点实词意义及用法,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它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1)题“溯”与《河中石兽》“遂反溯流逆上矣”的“溯”意思相同,意为:逆流而上。(2)题可联系成语“络绎不绝、不绝于耳”理解,译成:消失。(3)与“飞漱其间”中“漱”意思一样,冲击,冲荡。(4)与“窥谷忘反”中“窥”意思相同,译为:看,望。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入、解析郭继福Q:59740158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i6ff47cir2teb88j4i568ub00wtu6005xm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