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你,看样子,有三十了吧?
③ 在南宋,据说,有许多书是用活字印刷的。 ④ “呼——呼——”,风刮个不停。
常见病句类型
1、词类误用
(1)动词误用。 例如:
① 那是一种多么感动得情景啊!(“感动”应为“动人”) ② 思维这个词,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使用”应改为“用法”或“使用方法”)
(2)形容词误用 例如:
听了他简单的两句话,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顿时增加了。(改“沉重”为“沉重感”) (3)数量词误用 例如:
① 上午,他吃了二个馒头和一碗粥。(数词“二”应改为“两”) ② 他那身汗渍的劳动布单帽和半新的家做的黄布褂都早已湿透了。(量词“身”可用于“黄布褂”,但不能用于“单帽”,应将“身”改为“顶”,并在“半新”前加上“那件”) (4)副词误用 例如:
这话来得太忽然,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符。(副词“忽然”当做形容词“突然”用了) (5)介词的误用 例如:
在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提前超额完成了。(介词“在??下”误用,应改为“由于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 (6)连词误用 例如:
倘若个人或商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时,挨板子的通常只会是那些无助的个人。(“个人”和“商家”是并列关系,二者兼有,不能用“或”,应改为“和”) 2、语序不当 (1)次序不当 例如:
① 他亲切地走到我跟前,对我说:“要当心!”(“亲切地”应移到“对我说”前) ② 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和内容”应改为“内容和形式”) (2)句子成分次序不当 例如:
① 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语序是: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篮球(名词)女教练。
②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标数量的“许多”应仅靠中心短语) ③ 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正确语序是: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地同他交谈。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① 他如果不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② 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和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 (4)分句次序不当 例如: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正确次序是: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复句中分句之间有先后、轻重、缓急、大小、因果等关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分句) 3、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
① 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 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吧“是”改为“表现出”)
③ 中学时代的那些同学的愉快笑容和爽朗的歌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笑容”不能“在??耳边回响”)
④ 我的身体、业务水平比一年前提高了许多。(“身体”不能“提高”)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
① 纪念母亲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母亲节”而不是“到来”) ②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使人,不能是“生活”)
③ 我们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改进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错误和缺点”不能“改进”)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
① 这次大会上,代表们对优抚工作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② 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会理解这个问题。(“深思”不能用“稍微”来修饰)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
①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与“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② 有没有坚定地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③ 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改为“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 4、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主语
① 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
② 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抱着”的主语显然是“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黑板报”,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2)缺谓语 例如:
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到”在这里不能作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该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度”。) (3)缺宾语 例如:
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后加上宾语“时间”) 赘余的情况一般是堆砌、重复、可有可无等。 (1)词语堆砌。 例如:
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应删去) (2)词语重复 例如:
① 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 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的”字多余
① 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又稳定了。(加了“的”,意思也变了,变为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5、结构混乱
① 我校同学1991年的人情消费比1988年的平均花费相比,增加了近一倍。 ② 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一种。)
③ 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了,选用任一种都可以。) 6、表意不明(歧义)
①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还是让别人写吧。(“写不好”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我”水平有限,二是指“我”写“不合适”)
② 刘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次会庆典。 7、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下面是语句逻辑上有问题的几种常见类型。
(1)概念并列不当
① 从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还缺乏各项学科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学科专家”,不宜并列。)
② 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鼓舞着画家和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文艺工作者”为大概念,不能与小概念“画家”并列) (2)自相矛盾 例如:
①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
难者”中的“一个”呢?)
② 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
③ 夜,寂静无声,只有雨滴在滴滴答答地响着。 (3)判断不能成立
① 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植物的主要产区。(“红壤”是一种土壤,不是“产区”。将“红壤”改为“红壤区”,这个判断才能成立。)
② 学习有态度和方法之分。(该句形式上与“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一样,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
(4)多次否定引起混乱 例如:
① 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推测句子原意,应当是“谁也想象得出”。可是,这句中“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与愿意相反。)
② 尘土太厚,这又怎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不让??”与“不皱眉头”两处用“不”,引起混乱。)
③ 我们并不完全否定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改为“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4)主客倒置 例如:
① 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接触”。) ② 去年的学习成绩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都是一后者为主体,应该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6)与事实不符 例如:
① 中秋节晚上,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全家人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皓月当空”时是不会见到“繁星满天”的。)
② 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轻快。(比喻失当,与事实不符)
分析病句
要先分清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首先按复句中常见的病句类型分析。检查分句逻辑关系是否清楚,关联词运用是否恰当,是否残缺以及有无滥用现象。如果没有,再分析各句内部结构和词语运用情况。如果是单句,应从句子结构入手分析。
分析病句结构应注意三个问题:其一,看句子主要成分是否残缺,即主语、谓语、宾语是否残缺;其二,看句子六种成分是否搭配;其三,看句子结构是否混乱。
分析病句的用词时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看是否有用词不当,词类误用、啰嗦累赘、滥用文言、生造词语等现象;第二,看语序排列是否紊乱;第三,看虚词是否用错,包括误用、漏用、滥用和位置错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