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地动身,艰难跋涉,终于穿过了蜀道,来到蜀地。然而,前途并不可乐观 ,“峥嵘而崔嵬”的剑阁又屹立在眼前了。诗人在对剑阁险要形势的描写中,巧妙地融化了前人的诗句,晋人张载的《剑阁铭》中写道:“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李白在此基础上,以豺、狼、猛虎、长蛇这些凶恶动物作寓,大肆渲染剑阁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于是,诗篇很自然地归结到“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意思是锦城就是天堂,也不应滞留,还是早日回乡的好。结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呼应开头,点出主题。诗人从一个旅行者的角度进行想象,从长安而太白,从太白而青泥,沿蜀道而入蜀,翻越剑阁而至于锦城,行迹井然有序。随着这个旅行者的足迹,我们仿佛看见了插入云间的高峰,仿佛走入了连绵不绝的万山丛中,好像攀登在万丈绝壁之上,好像听见了河水的奔流、山鸟的悲鸣,同时,诗人又不局限于旅人经历的实写,时而写旅人的心境感受,时而又以第三者的口吻直问旅人,笔致错综变化,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从而渲染出蜀道山水的艰险。
借送友人入蜀,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极写蜀地山川的雄奇壮丽,以及对它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和对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简而言之,《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篇公认的充分体现了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杰作。李白在此篇中,以奔放的语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地山川的雄奇壮丽,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惊人的艺术技巧,历来为人们钦羡赞赏。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富艺术魅力的篇章之一。 《登高》
1、本诗四联八句,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特点?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开篇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叶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于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苦况。“百年”本喻有限的生命,这里指到了晚年;“悲秋”两字写得深沉,诗人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在这一联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尾联作结,并承接五、六两句。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而一人独自登高望远,无祈寿延年之欢,只能
惹恨添悲,怅惘苦恨。面对眼前所见所闻,无限悲凉之意自然袭上心头,慨叹之音自然脱口而出。 2、本诗的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意境开阔。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后半部分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伤。 诗人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景,紧扣秋之特色,后四句抒情,事事感慨,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行文富于变化。
杜甫把这首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突破了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好比画家的写意,只传神会意,余者让读者用想像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 《<琵琶行>并序》
1、这首诗的音乐描写历来被奉为经典,它好在哪些地方?
白居易在描绘琵琶女的弹奏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诗人是这样描述琵琶女弹奏的情形的:她先调试了一下弦音,只不过三两声,还没有弹奏曲子,就已透出一片深情。这是第一层。那悠扬的乐曲刚刚开始,低沉舒缓的节奏,“弦弦”“声声”,都如泣如诉地倾吐着她那曲折的经历和无限的感慨。而至此,还只是“信手”弹来,似乎并未用很大的力气。这是第二层。再往下,演奏人的情绪逐渐高涨,她纯熟地运用了“拢”“捻”“抹”“挑”,也就是扣弦、揉弦、顺手下拨和反手回拨等多种技法,奏出了动人心魄的乐章。只听“大弦嘈嘈如急雨”,音色沉重悲凉;“小弦切切如私语”,音色细促哀切。“嘈嘈切切错杂弹”,就产生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效果。多种乐音,清脆响亮,玲珑圆转,自然衔接,浑然一体。这种曲折比喻的手法,使读者的听觉和视觉都有了明晰的感受。下文对其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才听到花底黄莺圆转的鸣唱,又听到冰下泉水难以流动的呜咽声。乐曲正表现了琵琶女先甜后苦的生活道路。往事涌上心头,今昔对比,怎能不“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演奏者与听众的心都凝固了起来,的确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人物心理活动的状态。这是第三层。演奏似乎已经结束,正在一片沉寂中,突然响亮的几声,犹如瓶破水溅,万马奔腾,刀枪飞鸣。当如锦帛断裂般的一声响后,听众尚未清醒过来,曲子已经奏完。不知何时聚拢到四周船上的听众,都悄无一言,仍然沉浸在刚才的琵琶声中,惟有江心的明月,散发着寒光。这最后的第四层,正弹出了她满腹的辛酸和愤慨。
可以看出,自居易在描写中除采取上述如预设悬念、分层铺开以及步步加重渲染等手法外,还广泛运用了比喻、重叠、衬托等艺术手段。如“弦弦”“声声”等,都起到了强调作用。而莺唱花底、泉咽冰下,则又是以自然界常见的情景,双关地比拟音乐境界和演奏者的遭际。为表明演奏出色,作者并不直说。却只用听众的寂静无声和江心月光的清寒等加以衬托。全篇从声响、色彩、神态、形象,以及感觉的冷暖等多种角度描写。使读者耳目并用,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2、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什么意义?
这首诗出色地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全,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生活中充满了欢笑,日日醉生梦死——“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可是商人又“重利轻别离”,并不关心她的感受,她只好孤苦伶仃地“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3、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持?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住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认同感,尤其是前者对后者的认同,这里的认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音乐认同,第二层是身世认同,第三层是文化认同。三层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第一层,音乐认同。首先请注意课文末尾“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做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状态,这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而琵琵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平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魅力,堪称绝唱。
第二层,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弹奏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让我们比较一下男女主人公的身世。
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昔年在京城可谓红极一时;白居易则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家机密,过去在朝廷也可说是春风得意。琵琶女的命运转折的原因是年老色衰,这本不是她本人的过错;白居易惨囊遭贬官的原因是他不畏权贵上书言事被攻击为越职,同样不是自己的过错。琵琶女晚年归宿是“嫁作商人妇”独自“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现时处境是“谪居卧病浔阳
城”“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第三层,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平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在此之前,这种关心从未脱离其士大夫的立场和角度,摆脱不了以思想者、前驱者自居的顽固情结和以文化精英自视的自恋心态,这是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为自己规定的使命,所谓“代圣贤立言”或“代百姓立言”,这就使得知识分子总想保持自己与大众的不同。而《琵琶行》的不同在于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平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锦瑟》的意境
首联以锦瑟起兴,引出年华虚度的伤痛;又以锦瑟作比,含蓄表达怀抱利器而埋没于世的悲愤。瑟为锦瑟,制作精良,装饰华美;人为俊彦,饱读诗书,志气凌云。瑟无端制成了五十弦,人也不明不白地将近半百了,因而“美人迟暮”,情不自禁回首往事。 然而,往事如何?中间两联做了回答:近50年的人生犹如做了一场短暂而又迷幻的蝴蝶梦,往事如烟,已不可追寻;伤痛青春流逝而又无法挽回,只能像望帝托身杜鹃哀鸣寄恨那样,将此悲此愁托付于诗了。这一联,作者化用了两个典故,创造出一种虚幻迷茫的境界,流露出浓烈的感伤情绪。颈联紧承颔联,继续回首往事,自伤遭际,抒发郁结在心头的悲哀。“沧海”句借蚌珠在月圆之时不得圆润而伤心落泪。暗喻自己身处圣明之世却冷落不遇的遗恨;“蓝田”句则以蓝田云烟比喻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只可以想望却难以实现。理想幻灭、怀才不遇、年华流逝、往事如梦,这也就是“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内涵。
总之,这首诗的内容隐晦,意境凄迷,给人以想像的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