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九年级化学教学与复习提纲2016.12.18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2 0:11: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化学学习与复习提纲(人教版) 3.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操作】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由上向下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实验现象】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2O2

Fe3O4

【注意事项】

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 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 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五、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六、 氧化反应

1.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

氧化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3. 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不会发光,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第三节 制取氧气

一、 气体制取装置 1. 气体发生装置

1) 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①)

?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

?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将导气管的出口浸没在水中,双手紧握试管。如果水中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

7 化学学习与复习提纲(人教版) ? 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 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 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加热结束时,酒精灯的火焰应该用灯帽盖灭。 ? 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约是距试管口1/3处。 ? 药品要斜铺在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受热。

?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 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如果太长,不利于气体排出。

?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 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弯管。

2) 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②)

?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中有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在导管出口处套上橡皮管,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从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a)(b)(c)(d)四种装置。

? 装置(a)的特点:装置简单,适用于制取少量的气体;容易造成气体泄漏,增加药品不太方便。 ? 装置(b)的特点:便于随时添加药品。 ? 装置(c)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 装置(d)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希望停止反应时,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这时

由于试管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试管内的液面会下降)

? 如果使用长颈漏斗,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

漏斗逸出。使用分液漏斗时无需考虑这个问题。

? 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直管。(a)装置使用单孔橡皮塞,(b)(c)(d)装置使用双孔橡皮塞。 ? 固体药品通过锥形瓶口加入,液体药品通过分液漏斗加入。

2. 气体收集装置

1)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 适用情况:收集的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 注意事项:

? 集气瓶中不能留有气泡,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 应当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 在气泡连续均匀放出之前,导气管管口不应伸入到集气瓶口。 ? 如果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气体收集满。

? 如果需要较干燥的气体,请不要使用排水法。

? 气体收集完毕后,要在水下把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上,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 收集完毕后,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口应该朝上;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

空气小,集气瓶口应该朝下。

2)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 暂存气体时,只需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盖上毛玻璃片就可以了。 3)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 暂存气体时,需要盖上毛玻璃片并将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 导气管属于发生装置。把导气管画在收集装置中,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8 化学学习与复习提纲(人教版) 二、 实验室制取氧气

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2KMnO4K2MnO4 + MnO2 + O2↑

2)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

3)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4) 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谐音) ①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并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③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 点:点燃酒精灯,试管均匀受热后,就使酒精灯固定在试管底部加热。 ⑤ 收:根据所选的收集装置来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⑥ 移:把导管移出水槽。 ⑦ 熄:熄灭酒精灯。 5)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6)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7) 注意事项:

◆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被吹入导管,使导管堵塞。 ◆ 棉花不要离高锰酸钾太近,否则会导致发生装置爆炸。

2. 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2H2O22H2O + O2↑(催化剂可换成硫酸铜溶液)

2)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制取气体的装置。 3)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4)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5)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6) 不能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因为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和水蒸气一起逸出,水蒸气的干扰会使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3. 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2KClO32KCl + 3O2↑

2)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 3)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4)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三、 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产率。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不改变,其反应过程中有可能改变。

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同一化学反应也可能有几种催化剂。 生物体内的酶属于催化剂。

9 化学学习与复习提纲(人教版) 四、 氧气的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空气中约含21%的氧气,是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第一种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加压的条件下,气态空气变为液态。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在-196℃的情况下,液态氮蒸发,剩下的就是液态氧。通常我们把氧气贮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第二种制法: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定义 性质 联系 区别 1. 2. 3. 4. 5. 6. 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备注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 物质的组成 1. 宏观角度: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10

九年级化学教学与复习提纲2016.12.18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irsh0oc9z0a0pl1szsm0n19a8hrgx00gsu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