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
作者:付小鑫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3期
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着重从学校适应的构成、研究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总结提炼并指出了该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学校适应性 综述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适应自我和适应环境发展变化的过程。适应是贯穿人生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个人的适应能力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大学阶段是个体在身心、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期,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因而它是人生的第二个关键期(Stewan, Sokol& Healy等,1986)。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的要求、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实生活和学生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和冲突。如果这么冲突不能够得到及时地解决那么大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而,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对实践和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变化,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陆续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进行探讨。从已有文献来看,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校适应的构成、学校适应性的研究特点以及学校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一.学校适应的构成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许多研究在涉及学校适应时,也未进行明确地界定,对学校适应的构成也没有统一的结构体系。西方学者对适应性的研究集中在认知适应性,角色适应性、人际技能、职业适应性等具体领域。1984年,贝克(Baker, R. W.)认为此前对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主要分为四大类:学习适应、社会适应、个人情感适应和对学校的认同,并基于这一结论开发了SACQ问卷(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 ,这一问卷在大学生学校适应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97年,Birchs,Ladd将学校适应性分为学业行为、学校喜好、学校回避、班级参与、自我指导等方面。
国内针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肖明朗,2009)。如,陶沙(2000)通过建立大学生入学适应的五因素(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相关模型,深入研究了大学生的入学适应性。卢谢峰(2003)年编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