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6 22:19: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精品文档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好第一篇蚕宝宝日记。

5、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用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做好记录 教学反思

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出下一代幼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做好养蚕的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P20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

(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

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

.

精品文档

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蚕茧用纸包起来进行实验。

(5)辨别蚕蛾的雌雄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 3、小结: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

3、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1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2 学习抽丝;

3 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 科学知识:

1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2 学会缫丝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2 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丝业文明而自豪。 教学重难点:掌握抽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 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 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 (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 (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 (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

精品文档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教学反思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2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2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2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3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4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 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二、交流、总结:

一、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 (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

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二、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 指导学生看书P28。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 你有什么发现?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三、小结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四、课后拓展

.

精品文档

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

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 2、科学知识

●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

理解“参照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出“运动”的话题。

1、谈话:大家都听过《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吗?那你们说说那个丢剑的人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丢到水里的剑了呢?怎样才能找到剑呢?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讲解:船是运动的,对于剑来说它是不动的,所以以船上的记号来找剑是找不到的了。对“运动”的常识不了解是多么的可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切都在运动中”。(揭示课题)

二、认识参照物

1、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两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2、学生观察并填写教材后的记录表。 3、学生相互交流。

4、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需要一个标准,在科学上,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5、提问:你能找出图中的参照物吗? 6、学生讨论并交流。

.

精品文档

三、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1、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课件,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2、提问: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动了吗? 3、学生讨论

4、讨论交流:为什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5、小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不在运动;如果选地面上的人为参照物,则车内的乘客在运动;如果选择车为参照物,车外的人就在运动。 6、学生活动: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7、学生交流。

8、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9、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为什么?

10、讲述: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列车车厢的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11、学生讨论并交流。

12、提问:两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13、小结:确定参照物是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非常重要的,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14、拓展:认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影响。

(1)提问: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怎样判断拔河比赛的输赢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课文中介绍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景象,明明是竹排在移动,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4)学生讨论,回答。

(5)交流:你们在判断时选用了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6)小结:“竹排江中游,青山两岸走”,因为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向前进,而两旁原本不动的巍巍青山就会让你感觉在后退,从而进一步明确判断物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揭示出不同标准下运动判断结果是不同的。

四、 探究有没有绝对不动的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我们的教室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4、学生回答。

5、教师:你有什么想法? 6、学生讨论。

7、毛泽东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诗句,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8、学生讨论交流。

9、小结: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地球上所有的物体每时每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在飞速运动着。

.

搜索更多关于: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的文档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jvgk2q7ht02ra61x73m28mwx1483k01czb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