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目前,虽然国内有关学生学习习惯研究颇多,很多学校都研究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但这些培养方法大都侧重于城镇中学的学生,对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习惯研究却很少。因此,本课题立足于农村中学的学生实际,力求探索出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本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学生学习活动科学化与学习素养养成”及福建省教育学会学习学委员会“学生学习活动科学化与学习素养养成”课题组的子课题(课题编号 )。
课题研究时间从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前后历时两年半。两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克服困难,潜心研究,积极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地处晋江市西部,是一所农村完中校,在学生有2100多人。近几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晋江本地生源的减少,外来工子弟越来越成为学校的主要生源。但无论是外来生源还是本地生源,由于地处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普遍比较薄弱,家庭学习条件、学习环境比较差,导致他们学习比较被动,学习习惯不佳;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很多学生,课前课后没有预复习,上课不做笔记,不认真听课,课后抄作业,学习很被动,依赖性很强,进取精神不足等等。我们认为就是这些不良的习惯,影响了学习效率,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习惯是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终身益。如果让这些不良习惯漫延下去的话,非但严重影响了学风,难以形成良好的校风,而且必将延误学生的终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极大的失误。事实也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知识技术层出不穷、充满挑战的今天,已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校是一所省三级达标校,2010年五十周年校庆带来了学校发展的新机遇,学校五年规划蓝图已现,力争三年内争创省二级达标校,广大教师积极性很高,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拿什么来创达标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校广大教师的深思。要达标,就要有特色,有品牌。我们经过了比较深入的研讨,一致认为: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十一五”期间将工作重点由硬件建设向教育科研作战略转移,向教科研要成绩,并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抓手,逐步形成我校鲜明的特色,创出我们的优良品牌。
鉴于以上两点,我们决定展开课题为“农村中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进行“农村中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
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是要为21世纪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而成才必须先成人,育才先育人,一个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从学校实际来看,任何课题的研究,必须要为教育实践服务,要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创出我们的品牌,形成内中教育特色,并使“每一个内中毕业生均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为大家的共识。 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为实现内中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有效的路子。
3、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这一课题而言,各地教科研部门开展的研究,还缺乏对农村中学学生学习习惯的探索,这正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并由此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三、课题的理论涵义、依据、假说及可行性分析 (一)基本概念涵义 (1)“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一般指长期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不良习惯与良好习惯,前者如作业拖拉、缺交、抄袭、考试作弊等,后者如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等;就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基本学习习惯与高级学习习惯两大类。基本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习惯、独立作业习惯等,高级学习习惯包括认真观察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提问的习惯、自学与研讨的习惯、学用结合的习惯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应从基本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发展到高级习惯。 (2)“农村中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我们所说的“农村中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就是指要根据农村中学生的特点与所处的环境,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村中学生最大的特点:纯朴,但各方面习惯较差。
所处环境的重要特点是:家长或望子成龙,但教育无策;或做工较忙,又宠爱过度,对子女学习疏于关心等等。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3、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J.S.Braner)依据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学生具有独立人格的巨大潜能、个性差异,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动机、情感、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4、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提倡在教师指
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意义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5、美国的罗杰斯(C.R.Rogers)认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教学目标是培养独立人格,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人。
6、弗拉威尔(Fulavell)的元认知理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它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组成,元认知知识是学习成功的前提,是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关键。元认知体验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化学生对认知活动和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使学生从意识到行为都主体化,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元认知监控是认知主体主动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灵活地选择学习策略。
7、 徐崇文“学会学习”的先进理念:我们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且潜能巨大:要使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一定要“学会学习”,要使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还要学会享受学习。实际上要帮助同学们培养学习情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信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会学习的人,成为学会享受学习的人。
(三)理论假说
通过“农村中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可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他们的学习水平以数量级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有力地推动学校内涵式的发展。 (四)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的研究是科学的、必要的、注重时代性。时代呼唤学习型人才,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条件。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改背景下,我们提出本课题是科学而必要的。 2、本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和注重实践性。课题符合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生活中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适合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3、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都有多年教学经验,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已有初步的实践经验,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我们是有信心能完成这项研究课题。
4、本课题负责人和所有参与者平时都能严以律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且都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和开展研究的能力,都能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中既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学校领导,又有精力充沛的青年骨干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均在40岁以下,精力充沛,积极进取,都能挤出时间学习探索、实施研究和撰写论文。 5、为了确保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学校将确保课题人员参加研究的时间,并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及满足其它的有关条件。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与主要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