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决策目标,决策目标是决策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三,决策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是指可供决策者选择的方案,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方案选择在决策学中被称为“霍布森选择”。
第四,决策环境,决策环境是指决策所面临的时空状态,即一切影响决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的总和。
第五,决策后果。决策后果是指一项决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决策活动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针对性,(2)目的性,(3)实施性,(4)选择性,(5)优化性。
古代的决策是,通常来说是属于经验决策的方式,它主要是凭借决策者个人的在知识、才智和经验而作出的决策。经验决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决策方式,它的主要的特点是:第一,这种决策方式一般来说是个人的决策活动,主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素质作出决策。第二,这种决策方式本质上讲是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一般来说是一种定性不定量的决策。
科学决策是现代的决策方式,它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的。科学决策是决策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所进行的决策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1)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注意依靠各种智囊团组织,注重各种专家的横向联系,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共同完成某个决策活动。(2)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二.决策的分类
(一)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依照决策者在管理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可以划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高层决策,其决策的性质属于战略决策和宏观决策,通常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特征。中层决策大多属于战略决策和宏观决策,也有一部分属于战术决策和微观决策。基层决策的性质一般属于战术决策和微观决策,是为了实现高层或中层决策而进行的决策。
(二)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战略决策是关系到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主要表现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方案。它所涉及的范围大、因素多、关系复杂,通常是一种以定性为主的决策,一般采取非程序化的决策方式。战术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做出的决策。他具有战略决策的延续和指令化,通常具有具体化、定量化的特点。
(三)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最优决策是指决策者追求理想条件下的最优目标,选择最优方案的决策。满意决策是指决策者根据现实的条件,追求一种满意结构的决策,这是美国著名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提出的一种决策理论,在现实的决策活动中,大量出现的是满意决策,而不是最优决策。
(四)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型决策,是指行动中重复出现的例行决策。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发生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
(五)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提供给决策者选择的每个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这种结果又是事先可以准确知道的,决策者只要比较各方案的结果就可以确定最好的方案;不确定型决策是指提供给决策者的每个方案都可能出现好几种不同的结果,而各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又是未知的。风险型决策是指提供给决策者的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但是各种结果肯能出现的概率是已知的。 三.决策的模式
(一)理性决策的模式:理性决策的模式强调决策必须严格依照科学程序进行,注意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决策,注意决策过程中的定量分析,甚至不惜建立复杂的
数学模型。由于过于理想化,因而难以完全适应现实的决策问题,为此现代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赫伯特-西蒙修正了这种模式,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二)渐进决策的模式:是有美国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这种决策模式的特点是:(1)在决策问题的分析上,它认为人民的分析能力有限,不可能对于决策有关的所有问题作详尽分析,而是将分析集中在相关的主要问题上。(2)在决策目标的确立上,它认为难以一下子直接建立起一种明确清晰的决策目标,而是要求确立起一种大致的方向,在沿着这个方向前进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地调整每一步骤的目标。(3)在决策方案的设计上,它不要求对原有决策作一揽子改变的全新方案,而是要求对原有的决策作部分修正的变化较小的方案。(4)在决策方案的最终选择上,认为方案的最终决定并不是依靠科学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的选择,而是现实的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 渐进决策模式注意到决策过程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现实性,有其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和合理价值。它把决策看做是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从而有助于决策的连续性;它强调决策是一个渐变过程,保持决策的相对稳定,有利于防止社会动荡;它主张根据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条件来进行决策,同理性决策模式相比,具有更强的现实性。但渐进决策模式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突出变现在这种模式的保守性上,它具有墨守成规、维持现状的保守倾向。
(三)综合决策的模式:理性决策模式强调决策的数量化、技术化、程序化和最优化,从而使决策走上科学化的轨道,但却过于理想化了,他难以适应实际决策过程中的现实条件。渐进决策模式修正了理想决策模式的偏颇,却矫枉过正,把决策仅仅看做是渐进的修正,这就过于保守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埃泽奥尼有提出了综合决策的模式,他结合了理想决策和渐进决策模式的长处,同时又克服了二者的短处。 四.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1)决策是贯穿领导过程始终的活动,(2)决策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3)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 第二节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一.科学决策的原则,科学的决策一般说来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标准:第一,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准确的决策目标有两点要求:一是正确,二是明确。第二,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第三,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要小。第四,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科学决策必须遵循下列几条基本的原则:(一)客观原则,是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二)信息原则,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三)预测原则,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四)程序原则,科学的基本程序是:一是明确问题,确定目标;二是集思广益,拟定方案;三是分析评估,选择方案;四是实施决策,反馈修正。(五)可行原则。(六)选优原则。(七)外脑原则。 二,科学决策的程序:科学的决策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一)明确问题,确立目标。领导者对问题的诊断和分析的正确性,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必须准确完整,二是要掌握诊断、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三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决策目标的制定必须满足下列几条检验准则:?目标是有的放矢的,具有针对性。?目标是具体的,具有衡量目标的具体标准。?目标是系统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目标是符合规范的。(二)集思广益,拟定方案:通常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轮廓设想,第二步是细部设计。(三)分析评估,选择方案。(四)实施方案,反馈修正:1.编制实施计划,把决策具体化,2.组织实施力量。3.落实实施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4.建立反馈系统,及时检查发现决策方案实施中的问题。追踪决策包括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回溯分析;第二,非零起点;第三双重优化;第四,心理效应。 三,科学决策的方法: (一)德尔菲法: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的专家们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提出的一定定性预测的情报分析方法。德尔菲法是一种利用函询
形式的集体匿名思想交流过程。它区别于其他专家预测方法的三个特点:第一,匿名性。第二,多轮反馈性。第三,最终结论的统一性。 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组成专家小组:一般不超过20人。
2. 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问题的所有背景
材料,同时询问专家的其他相关要求。然后,由专家做书面答复。
3. 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
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预测值的。
4. 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
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
5. 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
次修改。收集意见和信心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 6. 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二)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专家会议决策法,或智力激励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维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作出集团判断的方法。它采用会议的形式。
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充分发挥若干专家所组成的团体宏观职能结构效应,在会上通过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启发,引发思维共振,从而达到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较多新创意的效果。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激发个人创作性思维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自由畅言。(2)强调数量。(3)禁止评论。(4)相互借鉴。
(三) 决策树法:是风险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决策树法的步骤:(1)根据决策问题绘制
决策树;(2)计算概率分支的概率值;(3)计算各概率点的收益期望值,确定最优方案。
(四) 试验决策法:是针对一些新出现而且重要的问题,在没有经验、不能确切评价各备
选方案、无法对方案进行最优抉择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
第三节决策中的领导者
一.现代决策体现:在现代决策体制中,领导者处于核心地位,是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决策方案的最终决断者。现代决策体制有两大特点:第一,决策中的“多谋”与“善断”相对分工,智囊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参谋咨询,负责设计可行方案,中枢系统则负责作最后的方案选择,第二,决策制定与执行相对分工。 (一)决策的信息系统 (二)决策的智囊系统 (三)决策的中枢系统 在决策活动中,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1)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2)组织决策方案的制定,(3)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4)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 二.领导者的抉择:
(一)领导对决策方式的抉择有集体抉择和个人抉择两种方式
1,集体抉择:优点: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利用集体的经验和知识,避免个人意见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成功率和科学性。缺点:第一是速度慢,有时议而不决,贻误时机;第二是职责不清,因为每人分担一份责任,往往会导致相互推诿,无人负责。
2.个人抉择:优点:责任明确,抉择迅速。缺点:第一,个人抉择难免受个人知识、经验的限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第二,个人抉择容易造成个人专断,如果决策者思想不好,就会滥用权力,营私舞弊。
(二)对领导者抉择的基本要求:
1.时效性 2.系统性 3.民主性 4.合法性 5.灵活性 三.领导者与智囊团
智囊团成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应当是博才的专家,是既有一门专业知识,又是学识渊博、思路开阔、目光敏锐的人。(2)应当具有服从科学、服从真理、服从事实的品质,而不能是看着领导的眼色行事、报喜不报忧的人。
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智囊团的作用: 1. 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
2. 对决策方案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3. 对决策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咨询。 4. 对节操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分析。 四.领导者的危机决策
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威胁性、不确定性、时间有限性、处理的非程序性等显著特征。 危机决策有如下几点要求: 1. 快速果断 2. 高效准确 3. 非程序性
领导者在危机决策中占主导地位,面对危机,进行适当的危机决策,必须做到: 首先,要主动积极,镇定自若 其次,要迅速果断协调合作 最后,要富有创意,灵活应变。
第六章领导用人
第一节衡量人才的标准和领导选才用人的意义 一.人才的特点与类型
(一)人才的特点:1.创造性。2.历史进步性。3.社会性。4.专业性。5.相对性。
(二)人才的类型:1.依据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将人才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2.依据人才自身素质的不同,将人才分为发现型人才和再现型人才。3.依据人才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将人才分为组织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二.衡量人才的标准
这个标准,简言之,就是德才兼备:德才兼备就是指一个合格的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较好的道德品德,又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才干和专业知识修养
三.选才用人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
(一)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 (二)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三)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正确地选才用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第二节选拔人才的原则和制度 一,人才选拔原则
(一) 察言与观行相结合原则,实绩的大小,是衡量人才的主要依据。 (二) 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三) 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 (四) 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