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三(表达技巧篇)
基础过关
一、[2019·吉林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而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运用的是对比手法,以“冲斗气”和“泪汍澜”对比。
2.请分析本诗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诗人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的现实挫折,壮志难酬。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问具体明确,既要指出表达技巧,又要具体分析其作用。此诗写诗人被罢官之后的凄苦生活和痛苦心情。颈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利剑”“苍鹯”自喻,写出了诗人心志高远,想要为国建功立业,但“摧锋锷”“缩羽翰”的结果凸显了诗人的壮志难酬之痛苦。
③②
①
1
二、[2019·黄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浣溪沙 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
②
①
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
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雁怯重云不肯啼”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着一“愁”字,似乎此只画船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词人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打头风浪恶禁持”,“恶”是猛、厉害的意思;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词的上阕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阕情感并非惨淡沉重,主要表现的是词人归家的欣悦和急切之情。
4.清代评论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尾句想象一年一度除夕守岁的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词人着眼于春浦、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抒情的方式范围很广,但必须注意的是,本题考查的抒情范围仅限于符合陈廷焯句的方式,即情感寄托于景物,反复缠绵,含蓄深沉。本词下阕中的物包括春浦、小梅、灯火。春浦渐绿,生意盎然,寄托了词人的喜悦;
2
小梅长高,是词人的想象,虚笔写出家中景象,寄托了词人归家的急切;灯火往往可以代表家的温暖,寄托了词人对归家的渴盼。
三、[2019·安徽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 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面,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错,应是一种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
6.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通过白莲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典型的借物抒情,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在分析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意象特征,知人论世。莲花本身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白莲更显其洁身自好的情操;联系词下注释给出的词人的身世背景,可知词人是以白莲自况,表明自己不与异族同流合污的忠贞气节。
能力提升
四、[2019·邯郸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3
②
①
闻'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暮雨潇潇,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8.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这一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分析时可联系课本所学。尾联借景物描写烘托闻琴后听众沉浸其中,侧面写弹琴者技艺的高超。末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技巧,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五、[2019·湛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南乡子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4
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