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为什么? 2、幼儿自主阅读图书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本书,书的第6页藏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出示板书“小猫钓鱼”,集体认读故事故事名称。
师:小猫是怎样钓鱼的?它钓到没有呢? 幼儿人手一本图书自由阅读。 3、了解幼儿阅读情况图书内容。
(1)你知道小猫钓鱼的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猫是怎样钓鱼的?它有没有钓到鱼?为什么? (3)你是怎么知道图书里的故事的? 4、集体阅读故事内容
引导幼儿逐页逐幅图的先阅读画面,再指读图旁边的汉字,学习词语:一心一意、三心二意 5、感受故事含义
师:这个故事里面,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今天,我们学了小猫钓鱼的故事,我们小朋友在做事,学本领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呢?
语言活动:我们是哥哥姐姐(儿歌)
活动目标:
1、懂得当哥哥姐姐的责任,愿意帮助弟弟妹妹。
2、根据画面内容和儿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学习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挂图(大班上册1号挂图)。 活动过程: 1、回忆经验。
(1)你在家当过哥哥姐姐吗?你薇弟弟妹妹做过什么事情?弟弟妹妹对你怎么样? (2)你家有哥哥姐姐吗?他对你怎么样?你喜欢他(她)吗? (3)你在幼儿园帮弟弟妹妹做过什么事?你帮助他们,他们会怎么样? 2、出示“扣纽扣”图片,教师示范编儿歌。 3、幼儿学念教师编的儿歌。 4、出示其他图片,启发幼儿编儿歌。 (1)说说图片上的事。
(2)在学念儿歌的基础上,讨论、了解一下内容。
A结构:儿歌共七句,前三句讲妹妹做事,后四句讲哥哥怎么帮忙; B语言特点:具有描述性,描述“事情”、“动作”、“神态”;
C可以改编的内容:如人物角色(妹妹—弟弟,哥哥—姐姐)、做的事(系鞋带、梳头等)、神态(可替换成“直摇头”、“直冒汗”等)。
5、给予较充分的时间,引导幼儿自由缩编儿歌。
6、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自编的儿歌,教师作适当评价、指导,幼儿互相欣赏。
语言活动:我的小书包(谈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连贯的语言向同伴介绍自己书包的外形及书包内装的学习用品。 2、帮助幼儿用他人修补的方法传递正确信息,延续谈话。
3、使幼儿体验背上书包时的愉快情绪及自己将要常委小学生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书包,内有学习用品,已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将幼儿分成若干组进行自由谈话,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谈话,建议幼儿按顺序轮流交谈,不抢着桨,也不能只听不讲,教师以插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围绕主题交谈。
2、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
(1)集体谈论“书包”提醒幼儿讲话脸挂,声音洪亮,教师及时对能力弱的幼儿补充、整理谈话内容,使他提高讲述水平。
(2)以提问的方式拓展谈话范围:幼儿在讲述时,教师以提出疑问的方式了来修补幼儿的谈论内容。
3、小结幼儿谈话:是幼儿感受快要做小学生的愉快和自豪,鼓励幼儿认真学本领,争取做个好学生。
社会活动:整理书包
活动目标:
1、了解书包的特点和用途。 2、学会整理书包。
3、养成做事有始有终,整洁有序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ppt、幻灯片、积木。
2、在小朋友的书包里添两本书,适当增加操作难度。 活动过程:
(一)、积木叠加,为整理书包做经验准备。 1、小组合作搭积木比赛:哪一组搭的最高? 2、讨论:怎样搭才可以搭得更稳?
3、小结:大的积木摆放在下面,小的积木叠加在上面。 (二)、观看电脑画面,了解整理书包的重要性。
哑剧情景:两个小朋友坐下来做功课,女孩很有条理地拿出铅笔盒、本子,开始认真地做功课。男孩手忙脚乱,好一会儿才找到本子,刚一打开铅笔盒,发现里面又没有铅笔,于是,又在书包中急急忙忙地寻找,刚做作业,字又写错了,可橡皮却又怎么也找不到,只好去向女孩借,下课铃声响了,女孩很快将作业交给了老师。
提问:你看到什么?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男孩子那样的?应该怎么办? (三)、动手操作,学习整理书包。
(1) 请幼儿把书包里的用品拿出来放在桌面上 提问:书包里有什么?应该怎么整理?
(2) 让幼儿动手整理,比比谁的书包收拾得整齐。
(3)小结:大的书摆在下面,小的书本摆在上面,这样整理就显得很有秩序,我们取东西就方便多了。
(四)、观看幻灯片,感受身边的秩序。
(区域游戏的操作材料摆放得杂乱无章)讨论:这样摆放好不好?为什么?应该怎么做? 小结:区域材料用过后,我们应及时把它放回原位,摆放有序,这样看起来不仅美观整洁,而且用起来也很方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秩序美。 (欣赏身边秩序美的图片)
小结:遵守秩序不仅能为我们带来方便,还能确保我们的安全。所以,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一个遵守秩序的好孩子。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找一找教室里摆放的不合理的地方,跟同伴一齐动手,让我们做一个遵守秩序的好孩子。
音乐活动:小孩不小歌(歌唱)
活动目标::
1、能精神饱满的演唱《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欣赏《变妈妈》理解歌词的含义,通过欣赏增进学生对妈妈的感情。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是爱劳动的孩子,你们在家帮爸爸妈妈都做些什么事情啊? 2、你们会做的事可真多呀,用动作把自己会做的家务活表现出来。
3、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节拍,用动作表演出来,一起去做一回“劳动小能手”。 4、教师播放《小孩不小歌》伴奏音乐(提醒学生按音乐节拍做动作)(洗衣服、拖地、擦玻璃、
擦桌子)
5、师:做“劳动小能手”什么感觉?(高兴、快乐、很累……)
6、为什么这么累还这么高兴啊?你们以后,还愿意当“劳动小能手”吗?(愿意) 7、太好了,看来我们小朋友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大人”啊! 二、读儿歌
1、老师这有一首儿歌请小朋友读读,并说说儿歌表达了什么意思?
2、老师念出加上附点节奏的儿歌,请小朋友说说有附点节奏和没有附点节奏那种读起来更有意思?
3、跟节拍器的不同速度熟读儿歌。 三、学唱歌曲
我们刚才读的儿歌的名字教《小孩不小歌》,这首儿歌还是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1、放录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自豪、神奇、精神) 2、跟老师唱曲谱,口对口唱,唱准音高。 3、填歌词跟钢琴慢唱。
4、再听范唱、听听全曲有几句歌词,它们一共唱了几遍?有什么不同? 5、歌曲听完了,现在有谁找到了答案?(全曲共四句歌词,唱了两遍,第一遍 结尾没有“嗨”,第二遍结尾有“嗨”。)
6、注意休止符。“人人都说小孩小”你服气吗?不服气我们就在唱完这句话后在休止符的地方轻轻甩一下头,表示自己不服气。
7、复习反复跳跃记号,让小朋友说说反复跳跃记号的使用。
8、你们认为应该怎样来演唱这首歌?(自豪地、高兴地……),让我们把声音放出来唱一唱。 9、跟伴奏音乐背唱全曲。 四、欣赏《变妈妈》
1、导入: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但这故事不是老师来讲的,而是歌曲里的小朋友唱出来的,看谁能把故事听完整?
2、初听歌曲。师:谁能把歌曲里唱的故事来讲一讲? 3、再听,出示歌词。学生结合歌词听赏。
4、我们又听了一遍,这里的小姑娘想妈妈变成比自己还要小的小姑娘,然后她带着“小姑娘”都去什么地方啊?(根据歌词回答)这些都是妈妈曾经带我们去过的地方。如果有事我们做错事,妈妈生气了还会打我们,所以小姑娘还想让她尝尝挨打的滋味。
5、这首歌曲主要说小姑娘想变成妈妈,做妈妈所做的事情、想成为一个小大人。不过小姑娘会真的变成妈妈吗?(不能)所以歌曲最后一个“唉”,表示小姑娘很失望的样子。
五、小结
我们今天学唱了歌曲《小孩不小歌》、欣赏了歌曲《变妈妈》,两首歌曲都是表现了虽然我们人
小,但志气大;都有做“小大人”的愿望。让我们从今天就开始行动起来,做个能帮爸爸妈妈干活的“小大人”吧!好,下课!请小朋友边唱《小孩不小歌》边走出教室。
美术活动:成长周记(绘画)
活动目标:
1、能画出人物的几种姿态,会大胆勾画人物的外形。 2、乐意用图画方式记录自己一周的进步情况。 3、逐步体验成长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挑选1--2位幼儿成长的几幅照片,做“成长影集”。 2、个别谈话,了解并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3、绘画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1、欣赏“成长影集”,感受成长的快乐。 2、讨论如何在最后一学期为当好小学生做准备。
说说自己已经取得了那些进步?打算怎样努力做好一名小学生? 3、引导幼儿用绘画方式记录自己的进步。
(1)教师归纳:先把自己打算要做的事情画下来,以后每周将自己已经做到的事情记录下来,就是成长周记。
(2)幼儿动手绘画,教师巡回辅导。对提出困难和需要帮助的儿童,教师给予适当提示。
综合活动:我的计划表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知道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打算。 2、以图表形式表达自己的活动安排。 活动准备: 1、教师的计划表。 2、幼儿使用的空白计划表。 活动过程: 1、我的休息天。
教师:马上到休息天了,你在休息天会干些什么呢?
引导幼儿讨论自己的休息天一般都做写什么事情,或者这个休息天想要感谢什么?(请
几名幼儿说说自己的打算)
2、安排我的打算。
教师:每一个小朋友都自己的打算,我们来安排一下,看看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