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带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1 4:58:2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9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精选试题+详细答案,值得下载打印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匾额

赵 婷

①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②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说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 “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

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③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

④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当部落发

— 1 —

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志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为国号。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鸟牲。

⑤中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或轩、榭、堂、馆,匾额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由于匾额在建筑物中占据了显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重视。

⑥匾额广泛流传,由官方传至民间是从唐末开始的。当时里坊制度被废除,百姓可以临街开店,挂出各自的匾额来招揽生意。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匾额就更多了。

⑦俗语道“创出金字招牌,买卖找上门来”,流入民间的匾额逐渐成了商家的招牌、店铺的品牌。著名的招牌,实际上也就是著名的商标,它往往同优质的商品联系在一起,同顾客的认同感、信任感联系在一起。

⑧除了为建筑物和商铺“标识名称”外,匾额在古代还是宣扬教化的重要传播媒介,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伦理道德。

⑨明清之际,牌坊匾额成为最高统治者褒奖功德孝贤的重要形式,需经皇帝降旨或恩准才能建造,上镌“圣旨”“恩荣”等字样。

⑩清朝律例规定,匾额作为一项特殊的旌表物品赏赐给寿民,从而使得匾额被广泛运用到祝寿之中。他的做法深深

— 2 —

影响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多位皇帝,使得老人祝寿匾在清代成为一时风尚,至今仍有大量实物留存。

(选自《人民周刊》2018 年第 10 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匾额”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匾额是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B.匾额兴起于先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点出了匾额作为

“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C.匾额作为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在中国的古建筑物中占据了显

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重视。 D.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匾额从这时开始广泛流传,开店的百

姓挂各自的匾额招揽生意。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指出门楣和匾额

的联系同时也点明匾额的地位。 B.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匾额

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并不远。

C.第③段加点词“两千余年”,表现了匾额沉淀与打磨的时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匾额的兴起、习俗的形成、广泛

— 3 —

流传、发展,以及广泛运用。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在衡门上放置猎物的习惯,这种匾额

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代人对匾额的重视。 B.“创出金字招牌,买卖找上门来”说明匾额不仅是重要的

传播媒介,还起到宣扬教化的作用。 C.牌坊匾额上刻“圣旨”“恩荣”等字样,用于人们奖励功

德孝贤,它要经过皇帝恩准才能建造。 D.匾额在中国民族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匾额的用途多

样,形式丰富,比如赏赐给寿民的“寿匾”。

二、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中国筷子

①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中国人使用它的历史至少持续了三千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虽然筷子的起源历史悠久,但这时的箸并不是吃饭的工具,而是用来捞有汤羹的菜。《礼记·曲礼上》上记载,那时人们吃饭或者喝汤的工具主要是餐匙(古代称匕、匙)。

③两汉时期,箸的使用等级已经显现。西汉早期时多用

竹箸,而在东汉贵族们的墓穴里,铜箸更为常见。

— 4 —

④等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箸的质料更显夸张,出现了金箸、银箸、玉箸、犀箸、木香箸,这些当然都是统治者们才能用得起。拜隋唐手艺人想象力的丰富,这些箸中出现了一批两端细、中间粗的新型箸。有种说法认为,它们是为了满足箸的两端皆可挑刺和挟取食物之需。

⑤到了明清,箸的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

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到了清朝,“筷子”一词逐渐普及。《红楼梦》第四十回载,“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不过这个时候,“箸”与“筷子”还在一同使用,直到现代才统一称“筷子”。

⑥如果教中国人使用刀叉,估计需要一顿饭的工夫。但是如果让西方人学会用筷子,大概不是几顿饭能解决的。且不说筷子在古代曾被当过算数工具(短箸进行数学演算)和思维训练工具(长短箸表述八卦),仅仅是用它吃饭就是一门学问。我们需要用一只手握住两根筷子,通过手指的灵活和协调动作,才能将饭菜夹起送入口中。

⑦中国人自古重视饮食,相应的,对饮食工具也赋予了

— 5 —

2019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带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l5h773o5k4m0xd0pw4b4c2db011w500m7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