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C(A嚼jiáo B蒿hāo D岫xiù)
2、B(A誓——势 B需——须 卷——券C山青——山清D脏—赃 厉——利 驰——弛)
3、D(鹤立鸡群:像鹤站立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出类拔萃,意指品行、才干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不同凡响:意为不同于一般的声响。多形容人或事物的出众、出色。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实至名归:做出了实际的成绩,就会得到应有的声誉。名副其实,谓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 4、D(A、语序不当B、成分残缺“缺乏”缺少宾语中心词C、不合逻辑) 5、B
6、A (黄盖 三国人物)
7、(1)使之惠及广大儿童 (2)其实很值得学习借鉴 (3)大人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8、C 9、A(言辞恳切,表达感情委婉含蓄)
10、D(诗的末章并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11、(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2)略
(3)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陈情表》译文省略)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
9 / 12
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8、(1)颔联用视听结合(1分)和夸张手法(1分),描绘了隋炀帝东游时的浩大声势(豪华盛况),表现了隋炀帝的豪奢无度。(1分)
(2)鼓声震天,凝固流云,惊动星辰;(1分,可侧重于听觉方面表述)旌旗招展,拂动波浪,旗开之处,可以看见日月的倒影在水中浮动。(1分,可侧重于视觉方面表述) 9、(1)巧用典故,点明主旨。借陈后主因骄奢荒淫修筑景阳楼终为隋朝所灭的前鉴,指明隋君建楼楼、纵豪奢的行为致使自己的王朝被他人取代。(2分,如从“对比、类比”手法的角度来作答,亦可)
(2)借古讽今,用意深远。借隋不以陈朝为鉴导致亡国,委婉含蓄地劝诫唐王朝切勿重蹈覆辙。
(3)笔法逆转,卒章显志。尾联在前三联客观地叙写了河东游景事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批判隋炀帝的豪奢无度,明确了写诗意图。(2分,从写景叙事与抒事议论的关系上表述即可)
13、(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0 / 12
14、(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B此处只是希尔薇不愿告知的原因之一,概括不全面。C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D年轻人的慢条斯理表现出现的是他对杀戮生命的习以为常)。
(2)①第一次“默不作声”是因为希尔薇不能确认年轻人所说的白鹭就是自己以前看到过的那只奇怪的白鸟;同时这也是作为少女的她在陌生男子面前矜持的表现。(3分)
②第二次“默不作声”,表现了希尔薇的犹豫与矛盾:按她的计划,她想既让祖母得到10美元又能让年轻人高兴;但看到白鹭后她又很担心白鹭被杀害,这表现出希尔薇的善良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尊重。(3分)
(3):①祖母说:“我们不大宽裕,但不会嫌你”既照应了前文前带笑容的祖母,表现出祖母的热情好客,同时也为下文希尔薇很想得到10美元而去寻找白鹭的情节埋下了伏笔。(2分)
②希尔薇在森林中听到尖利的呼哨,能判断出是人发出的,说明她对森林中的鸟儿很熟悉,为下文写希尔薇见过白鹭这种奇鸟埋下伏笔,也照应了祖母对希尔薇的评价。(2分)
③这些伏笔和照应既丰满了人物形象,也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更合情理。(2分) (从下列角度来分析照应,言之成理即可:
①第1段中希尔薇对父母居住的工业城镇的反感,呼应了后文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鸟儿的保护;
②第2段中年轻人带着枪和第3段中年轻人介绍的将鸟打死制成标本的收藏方式是后文希尔薇不愿说出白鹭的秘密的主要原因;
③第4段中祖母介绍希尔薇对森林非常熟悉与后文她找到白鹭的窝相呼应;
④第6段中希尔薇关于10美元的梦和第二天她与年轻人的愉快相处以及希尔薇对年轻人的好感呼应了第7段中她找白鹭的计划,也与第8、9段中她不顾伤痛云白鹭相呼应。)
(4)含义:①年轻人是个科学家,知识丰富,英俊潇洒,很有吸引力,应该是很适合做朋友的,可是他却杀害鸟类、制作标本,这令希尔薇困惑迷茫。(2分)
②白鹭是一种奇鸟,美丽而充满生命活力,给希尔薇带来美好的感受,像朋友般亲近和谐。(2分)
③“更好”是一种比较,也是一种抉择,表现了希尔薇对年轻人行为的反感、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命的尊重。(2分)
感悟:对于自然,人类不应该占有、掠夺与杀戮,而应该是尊重、爱护;人类应该和自然平等、和谐相处;自然养育人类,人类应爱护自然。(2分,作答时必须兼顾人和自然两
11 / 12
个对象,选择一下角度表述即可。不局限于上述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12 /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