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4、《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课文再现: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
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首古诗。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 诵“春”导入
1、《燕子》一课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春景,还记得么? (齐诵相关段落)
2、这是现代作家笔下的春景,其实,自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曾
经吟诵过春天。同学们,你积累过描写春天的诗句吗? (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3、今天这堂课老师又为同学们带来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分别是杜牧的《江南春》和程颢的《春日偶成》。对于这两位诗人,同学们了解吗?
(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 二、 学习《江南春》
1、学生自由、大声地把诗读上两遍。 提醒学生:
读第一遍时,可以借助拼音和注释,把每一个字音读准; 读第二遍时,要把诗句的停顿,争取把诗念通顺。 (指名读诗,随时正音)
2、要理解古诗的大意,我们需要借助对重点字词的注释,谁能试着说说“山郭”是什么意思? 继续解决:酒旗、楼台
3、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是何处的春光?(江南)那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江南的哪些景物?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小结: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5、引导学生读懂江南的两种不同景致。
(1)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一二句写的是晴天,而三四句写的则是江南常见的烟雨天。迷蒙的烟雨笼罩中,佛寺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2)指名学生练读两种不同的景致。 6、面对这美丽的春景,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学生多能体会到愉悦之情,教师结合前面补充的诗人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怀古所要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诸多佛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诗人想到此,心头又涌上淡淡忧愁。 4、朗读训练:了解诗人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古诗,诵读好古诗。(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古诗) 5、配乐诵读,深化体验。
教师引读:已到三月,处处是一片大好的春光,诗人看到这明丽的春景一片愉悦,看到若隐若现的佛寺,联想到南朝曾经的繁华和灭亡,心头又涌上大大的哀愁。不禁吟诵……(指名配乐诵诗) 三、学习《春日偶成》 1、结合注释,自学古诗。
同是描写春天的诗句,杜牧诗触景生情,而程颢则是情至而成诗。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诗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注释。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
2、解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