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
A.c、d、e简单离子分别为N3-、O2-、Na+,三者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
--+
子半径:c(N3)>d(O2)>e(Na),正确,A不选;
B.a、c、d分别是H、N、O元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a(H)<c(N)<d(O),则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a(H-)>c(N3-)>d(O2-),正确,B不选;
C.c为N、d为O,c、d的氢化物分别是NH3、H2O,常温下氨气为气体,而水为液体,氢化物沸点:c(NH3)<d(H2O),错误,C选;
D.C为NH3,E是O2,C与E的反应是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NO与水,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反应,正确,D不选。 答案选C。 6.D 【解析】 【分析】
由化合物结构式可知X可以形成四个共价键,所以X为碳或硅,Z的最外层电子数与X的核外电子总数相等,所以Z为氧,X为碳,Y介于碳与氧之间,只能为氮,W显正二价,则W只能为镁。 【详解】
A.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元素非金属性:O>N>C,即Z>Y>X,故A项错误;
B.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所以简单离子半径N3->O2->Mg2+,故B项错误;
C.MgO熔点高,工业上常通过电解氯化镁制得单质镁,故C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所以CH4 A、SO2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故A错误; B、乙醇易挥发,可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排除乙醇的干扰,故B错误; C、蒸发应用蒸发皿,不能用坩埚,故C错误;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故D正确。 答案选D。 8.C 【解析】 【分析】 元素X、Y、Z、W为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电解Z与W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产生W元素的气体单质,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化合物ZWX的溶液,可推出W元素为氯元素(Cl),Z元素为钠(Na),X元素为氧(O),Y与W同族,可推出Y元素为氟(F)。 【详解】 A. 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与元素的非金属性有关,非金属性越强,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稳定,根据分析,Y元素为氟,W元素为氯,非金属性F>Cl,氢化物稳定性HF>HCl,故A错误; B. Z元素为钠,钠与氧形成Na2O2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故B错误; C. 钠与氟形成氟化钠,属于强碱弱酸盐,F-会发生水解,F-+H2OHF+OH-,水溶液呈碱性,故C正确; D. 对应的简单离子分别为O2-、F-、Na+、Cl-,可知O2-、F-、Na+电子层结构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离子半径:O2->F->Na+,又因为Cl-有三个电子层,故Cl-半径最大,因此半径大小为:Cl->O2->F->Na+,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及应用,难度中等,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 9.C 【解析】 【详解】 A、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钠,选项A能实现; B、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Na+、NH4+、Cl-和HCO3-,其中碳酸氢钠溶解度最小,析出碳酸氢钠晶体,加热析出的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选项B能实现; C、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不能直接生成三氧化硫,选项C不能实现; D、氯化镁溶液与石灰乳反应转化为难溶的氢氧化镁,氢氧化镁不稳定,煅烧生成氧化镁,选项D能实现。 答案选C。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聚氯乙烯有毒,不能用作食品包装,A项错误; B.碳化硅是无机物,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B项错误; C.考虑到港珠澳大桥所处位置等,所以使用的低合金钢,必须要有强度大,密度小以及耐腐蚀的性能,C 项正确; D.司南材质即磁性氧化铁,成分为Fe3O4而非FeO,D项错误; 答案选C。 11.B 【解析】 【详解】 A. 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钝化,钝化膜能阻止铁与浓硝酸的进一步反应,所以可用铁罐贮存浓硝酸,A正确; B.食盐能破坏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从而使铝不断地与氧气反应,不断被腐蚀,B错误; C. (NH4)2S2O8与Cu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生成Cu2+,则氧化性(NH4)2S2O8>Cu,C正确; D. 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因为发生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D正确; 故选B。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烧瓶中放入Na2O和Na2O2的混合物,然后将水从分液漏斗放下,通过产生气体的量可计算Na2O2的量,故A符合题意; B.在烧瓶中放入金属钠,然后将有机物从分液漏斗放下,根据产生的气体的量来判断有机物分子中含活泼氢原子的个数,故B符合题意; C.该实验需要测量生成气体的量进而计算,Na2SO4·xH2O晶体中结晶水测定时无法产生气体,该装置不能完成,故C不符合题意; D.可通过对照所以比较单位时间内Fe3+和Cu2+与双氧水反应产生气体的多少比较的催化效率,故D符合题意。 故选C。 13.B 【解析】 A、此装置为研钵,故A错误;B、此装置为干燥管,故B正确;C、此装置为干燥器,故C错误;D、此装置为分液漏斗,故D错误。 14.D 【解析】 【分析】 C2H4和C3H6的最简式为CH2,C2H4和C3H6的混合物的质量为ag,以最简式计算,物质的量为a/14mol; 【详解】 A.环丙烷、丙烯和乙烯的最简式均为CH2,每个C有4个价电子、每个H有1个价电子,平均每个CH2中形成3个共用电子对,所以总共含有 3amol共用电子对,故A错误; 14B.C2H4和C3H6的最简式为CH2,1个CH2中含有3个原子,C2H4和C3H6的混合物的质量为ag,物质的量为 a3amol,所含原子总数mol,故B错误; 1414C.气体的状况不知道,无法确定消耗氧气的体积,故C错误; D.烃分子中,每个氢原子与碳原子形成1个C-H键,C2H4和C3H6的最简式为CH2,1个CH2中含有3个原C2H4和C3H6的混合物的质量为ag,子,物质的量为故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高考高频考点,注意挖掘题目隐含条件C2H4和C3H6的最简式为CH2,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15.C 【解析】 【详解】 A.甲烷、乙烯、苯都难溶于水,乙醇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故A错误; B.甲烷为饱和烃,乙醇为饱和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故B错误; C.甲烷、乙烯、苯和乙醇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为氧化反应,故C正确; D.甲烷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化石燃料,乙烯、苯和乙醇都不是化石燃料。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bd SO2?Br2?2H2O=H2SO4+2HBr 66.7% 随反应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铁与稀硫 +2+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Fe+2H=Fe+H2? 检验SO2是否除尽 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E, aaamol?2?NA?NAmol,mol,所含碳氢键数目14714影响氢气的检验 b 澄清石灰水 【解析】 【分析】 (1)(I)Fe2+与K3[Fe(CN)6]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Fe2+具有还原性,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Ⅱ)铁与浓硫酸加热时,浓硫酸被还原为二氧化硫; (2)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3)高锰酸钾溶液能氧化吸收二氧化硫,品红检验二氧化硫; (4)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详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