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拓展提升农业功能
1.强化示范基地创建。继续开展由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休闲农业景区、现代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的创建工作,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2.强化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提升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中国美丽田园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国家级品牌,建设7个国家农业公园、20个省级农业公园、100个休闲农业专业村和1000个休闲农庄,实现一二三产业总产值530亿元。
(四)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影响力。 1.实施品牌提升计划。把创立优势品牌作为提高全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举措来抓,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培育品牌,扩张品牌,提升品牌,保护品牌,面向“三北”市场,大力实施品牌北进战略,继续打造“广元七绝”、剑门关土鸡、广元高山露地蔬菜、广元纯黄茶、两湖有机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一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知名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2.加大品牌营销推广。整合运用各种宣传媒介,“互联网+”和推介营销活动,形成立体无缝式宣传营销攻势。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电台、广告等传统媒体的作用,扩大品牌外宣营销的影响
— 25 —
力;充分利用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博览会等宣传营销平台,提升品牌美誉度,充分发挥“互联网+”电商平台作用,拓宽品牌的外宣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在我市重要的农产品上市或重要地方农事节庆活动时间节点,通过邀请知名品牌专家调研、开展专家讲座、专家现场咨询和组织记者团采访等形式,集中宣传广元农产品品牌。组织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参加农交会及各类农博会进行产品展示和品鉴推介活动。在央视七套等主要农业宣传媒体上进行综合广告宣传。
3.做大做强品牌企业。鼓励农产品品牌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能力,为品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支持开展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拓展和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进一步发挥政府招商引资和发挥服务职能,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创建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为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优势明显的广元农特产品品牌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4.完善品牌服务体系。组建农产品品牌服务队伍,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切实履行起服务职责。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扶持培育农产品品牌。一是培育农产品品牌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特色、名牌农产品及优势农业产业转移,使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生产相对集中、产量较大的农产品品牌
— 26 —
成长起来。二是确定培育梯队。要详细调研和梳理,选择消费者认可、市场信誉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农副产品,作为梯级培育对象。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政策帮扶措施,支持具有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
5.加强品牌保护监管。加强农产品品牌使用的规范管理,努力探索有效保护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应加强行政指导,全程指导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引导成员间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要建立农产品品牌侵权案件的快速发现机制、信息交流机制、部门之间协作机制,为农产品品牌提供有力保护。
(五)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积极争取实施各类重大农业项目,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农业基地、农机装备、减灾防灾体系、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1.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方针,守住基本农田红线。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率。在全市新建40万亩高标准农田,重点开展坡改梯、田型调整、农田排灌设施和田间道路建设,配套地力培肥建设,实现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灌溉保证率达75%以上,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率达75%以上,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平均提高50公斤
— 27 —
以上。重点以苍溪县所有乡镇,剑阁县、昭化区大部分乡镇,利州区、旺苍县部分乡镇为主。规划承担粮食产能任务108万吨,占全市产能任务的67%。
2.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继续抓住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机遇,持续增加农机总动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装备保障。加大重要农时季节机械化作业力度,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和果蔬特色产业生产环节机械化。力争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建立农机农艺融合万亩示范区3个,推广新增粮油生产机械化播种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械等5000台套。培育农机合作社25个,开展农机操作和维修人员培训1万人次。建设田间机耕道3000公里。
3.加大机电提灌建设力度。加快老旧提灌站更新改造,恢复改善灌面。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园区建设,新建一批技术先进、运行经济、操控简便的骨干提灌工程,拓展保障区域,扩大有效灌面。大力发展机电节水灌溉工程,有序推进机电抗旱服务队建设,努力提高提灌站机具的完好率和运行率,力争到2020年全市适宜提灌的区域基本实现提灌机电化,确保我市粮油生产用水需求。全市新建提灌站100座/3500千瓦,技术改造300座/10500千瓦,组建抗旱服务队20个,机电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
4.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灾害
— 2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