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初稿)》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9 14:19: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底栖动物的净水效果:以往对淡水贝类的相关研究,只提出补充底栖动物资源,如增加螺、蚌的放养量,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魏阳春(1999)的相关研究表明:铜锈环棱螺与其野外共生系统的综合作用更有利于去除氨氮;较大规格的三角帆蚌能有效消除水体悬浮物和叶绿素a,提高水体的透明度。软体动物处于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位臵,它的数量和组成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生物净化的效果。如在实际应用中,作为生物栅强化净化系统的辅助部分,底栖动物的群落构建将影响整个净化系统的功效。

底栖动物对水体的指示作用很有价值,且便于利用。利用底栖软体动物监测重金属污染在国外有大量的研究,国内在海洋软体动物方面研究较多,而在淡水软体动物方面研究较少。软体动物中的一些种类可作为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如紫贻贝、魁蚶、褶牡蛎可以作为指示海水Cd污染的指示生物。

底栖软体动物富集重金属的研究。大量研究已证实,多数底栖软体动物对重金属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种软体动物对不同的重金属富集能力是不同的。

近年来,有关底栖软体动物对水体重金属富集效果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袁维佳(2000)等报道,螺蛳对水体中的重金属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其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是水体的800~20多万倍;对不同的重金属有不同的富集能力,例如,对重金属Cu、Zn、Cr、Cd、Pb的富集研究结果表明:对Pb的富集较弱,对Cr和Cd的富集较差。陆超华(1998)等研究表明,近江牡蛎对水环境中Zn的累积是净累积型,其体内的锌含量与水体中的锌浓度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底栖动物富集重金属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有人研究螺类发现,螺类不但从溶液中而且也从沉积物中吸收重金属,对溶解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的重金属积累能力强,对结晶态的重金属积累能力最弱。毕春娟等(2006)也对富集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所有重金属主要是在河蚌的软体组织中产生富集。此外,据王魏根(2004)等对河蚌的富集机理的研究表明,河蚌体内重金属的积累程度和其体内这些元素的本底水平、对不同元素积累能力的高低以及水环境中这些元素浓度的大小有关。可见,底栖软体动物富集重金属的效果是与重金属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密切相关的。

目前底栖软体动物净化研究中常见的种类都具有较强的耐污和强滤食能力,能有效地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和重金属成分。另外,国内外研究发现,利用多种水生高等植物、水生植被及软体动物组建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具有独特优势,它能克服单一水生生物季节性变换明显、生物净化作用不稳定的缺点,发挥多种水生生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可稳定地净化水环境,但这一技术应用范围极其有限,目前只处

22

于围隔试验阶段。

(3)大型藻类及底栖动物协同净化养殖废水技术应用研究

编制组在黄海水产研究所小麦岛水实验室进行了大型藻类吸收营养盐和贝类去除悬浮颗粒物实验,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试验,去除效果明显,见表3~表5:

表3 不同贝类对悬浮颗粒物的去除 单位:g/L

时间/h 空白 牡蛎 扇贝 文蛤

表4 海带+牡蛎对养殖废水中SPM等的影响

时间/h 0 1 2 3 4 5 6 24

表5 石莼+牡蛎对养殖废水中SPM等的影响

时间/h 0 1 2 3 4 5 6 24 pH T/℃ DO/(mg/L SPM/(mg/L)(control) SPM/(mg/L)(test) 7.54 7.39 7.02 6.82 6.56 6.21 5.83 5.60 200 196 192 189 189 188 188 181 200 165 149 111 88 63 42 35 pH T/℃ DO/(mg/L 7.54 7.42 7.32 7.10 7.02 6.50 6.55 6.50 SPM/(mg/L)(control) 200 196 192 189 189 188 188 181 SPM/(mg/L)(test) 200 155 138 102 83 60 38 31 0 1.00 1.00 1.00 1.00 1 0.90 0.82 0.85 0.87 2 0.79 0.70 0.76 0.78 3 0.69 0.59 0.64 0.67 4 0.60 0.47 0.53 0.52 5 0.52 0.36 0.41 0.42 6 0.44 0.28 0.31 0.34 24 0.41 0.07 0.12 0.15 7.47 6.00 7.56 7.00 7.72 8.80 7.90 10.00 7.98 12.00 8.10 13.00 8.13 13.00 7.60 5.20 7.47 6.00 7.54 7.00 7.69 8.80 7.80 10.00 7.98 12.00 8.11 13.00 8.12 13.00 7.59 5.20 3.3.4生物处理和修复技术 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技术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模拟自然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来实现对污水的高度净化。目前这一技术正逐步同水产养殖结合,用

23

于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在美国,Costa-Pierce等将水产养殖和湿地生态系统结合起来,利用三级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再经人工湿地处理后进行水产养殖,结果表明,水质中氨氮浓度小于0.4mg/L,连续8个月的试验结束后,鱼的生物量从养殖初期的0.16~0.21kg/m增加到收获期的1.50~2.00kg/m,该试验为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利用提供了一条途径。Summerfelt等通过构建湿地系统处理浓缩后的养殖固体物质,固体物质填充率达到1.35cm/d,试验周期为3个月,结果表明,垂直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处理总悬浮物(TSS)能力分别达到98%和96%,处理凯氏氮(TKN)均达到82%~93%。在台湾,Lin等为有效防止养殖废水中过高的营养盐造成接受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同时为实现废水回用的目的,设计了一套表面流和潜流串联的人工湿地系统,运行结果表明,氮的去除在系统建成30d后即出现明显效果,在连续7个月的运行过程中,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6%~98%,总无机氮的去除率达到95%~98%,出水中氨氮浓度小于0.3,mg/L,亚硝酸盐浓度小于0.01mg/L,完全满足养殖用水的要求。此外,David等将人工湿地当作生物过滤器用于大规模对虾养殖,占地7.7hm的湿地系统每天处理来自8.1hm高密度养虾池排出的13 600m废水。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降低总磷、总悬浮物以及无机悬浮物浓度,在循环运行期间,能维持养殖水体中较低的有机物、总氮和硝酸盐。李谷等(2004)通过构建复合养殖―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开展了将人工湿地用于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与回用的研究,他们认为,系统对氮去除的机制在于基质吸附、沉淀、氨挥发、植物吸收和湿地中微生物转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其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在氮的去除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适宜的基质中存在着大量的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湿地中植物根际的输氧造成根际区含氧,而非根际区经常处于厌氧状态,因而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进行。

从生态学角度考虑,人工湿地特别适用于一个水产养殖系统内部的生物修复,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适应于任何环境。人工湿地的生物―生态综合处理程序如果设计得当,完全可以达到恢复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不仅如此,这一技术还可实现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与无污染排放,这对于减轻严重的水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费用上讲,人工湿地无论是建设还是维护,相对于工厂化水处理要便宜得多。澳大利亚湿地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人工湿地的一个生命周期只需要花费传统生物技术10%的费用,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我国高密度水产养殖普遍存在大量饵料投入、大量用药和大量换水的现象,已经出现水环境污染负荷日益加重、环境恶化导致病害频繁发生和引发养殖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处理水产养殖废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传统的

24

3

2

2

3

3

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相比,生物修复具有费用低、耗时短、净化彻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不危害养殖功能、不破坏生态平衡等诸多优点。应用较多的实用处理技术有稳定塘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和土地处理技术。

(1) 稳定塘处理技术

稳定塘是一种经过人工修整而设有围堤和防渗层的池塘,它主要利用水生生物系统,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能使污水得到净化,是迅速推广污水处理工艺、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因而稳定塘处理技术成为我国近年来在水产养殖的水处理领域着力推广的一项新技术。

适用条件:稳定塘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管理维护方便、运行稳定可靠等诸多优点,不足之处是占地面积大、净化效果受气温等自然因素影响。如小城镇附近有可利用的天然养鱼塘、天然废塘等条件,可考虑采用该处理系统。

工艺特点及功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高效藻类塘。高效藻类塘不同于传统稳定塘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较浅的塘深度,一般为0.3~0.6m,而传统的稳定塘根据其类型不同,塘内深度一般在0.5~2m;有一垂直于塘内廊道的连续搅拌装臵;较短的停留时间,比一般的稳定塘的停留时间短7~10倍;宽度一般较窄。

高效藻类塘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比传统稳定塘运行成本更低、维护管理更简单,克服了传统稳定塘停留时间过长、占地面积大等缺点,在处理农村及小城镇污水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水生植物塘。利用高等水生植物,主要是水生维管束植物提高稳定塘处理效率,控制出水藻类,除去水中的有机毒物及微量重金属。研究表明,生长速度最快和改善水质效果最好的水生维管植物有水葫芦、水花生和宽叶香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多级串联塘。将单塘改造成多级串联塘,其流态更接近于推流反应器的形式,从而减少了短流现象,提高了单位容积的处理效率。从微生物的生态结构看,由于不同的水质适合不同的微生物生长,串联稳定塘各级水质在递变过程中,会产生各自相适应的优势菌种,因而更有利于发挥各种微生物的净化作用。在设计多级串联塘时确定合适的串联级数,找到最佳的容积分配比特别重要。采用厌氧水解(酸化)塘 好氧塘、兼性塘 好氧塘、好氧塘 厌氧塘三种工艺分别对农药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厌氧水解(酸化)塘 好氧塘工艺处理乐果废水比普通生物稳定塘的水力停留时间短,处理效果稳定。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高级综合塘系统。高级综合塘系统由高级兼性塘、高负荷藻塘、

25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初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np0z5kts73qhty4wk6f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